迎国庆 送健康
10月1日,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在鄂温克旗疾控中心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义诊。
“我们不仅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小病不离乡、活动有场所、村村有超市、家家通电视、人人有保险,就连精神健康的知识都送到家门口了。”说起现在的生活,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牧民们开心的群聊着。10月1日,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亲人团聚,目的就是让农牧民的精神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呼伦贝尔将残疾人工作列入政府民生工程,积极推动建立现行优惠政策与残疾人特殊需求相匹配的长效机制,并加大对残疾人尤其是贫困精神病人的救助力度。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过程中,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以“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为主体,精神专科医院治疗、康复为辅助的服务队,对基层医疗卫生、乡镇(街道)、派出所等机构进行登记、筛查、网上录入等为依托的三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为呼伦贝尔市人民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让村容村貌与农牧民精神风貌同步提升。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前不久调研统计出,目前有55.85%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情志过极而患心理或心身疾病的人,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压迫感,就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果一直持续积累,就很容易使人患上心理疾病。而呼伦贝尔人口多,精神病患病率高,区域性精神病人相对集中,精神病院少,精神卫生人员缺乏,农村精神病患者普遍缺医少药,群众精神卫生知识匮乏等现状,自今年呼伦贝尔正式成为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就开始尝试走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之路。经过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及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逐步完善、确立了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社会化、开放式的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针对呼伦贝尔市贫困精神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医疗救助,达到“救治一人,造福一家,安定一片”的效果,社会化成效逐步显现。
“以前不敢说生这病,也没处咨询,更别说用药了,到了发病期,家人只能把病人关闭起来。”作为试点的牙克石市永明社区的病人,如今正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
为了建立覆盖呼伦贝尔全市的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网络,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人员走遍了呼伦贝尔的14个旗市区,走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镇、嘎查、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残联等部门,有计划地把全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范畴,全面促进了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先后在海拉尔区、扎兰屯市建立了精神科门诊。全市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4个乡镇卫生院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辖区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收集与网络报告工作,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线索调查,登记已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和康复指导,协助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诊病情不稳定患者,参与严重精神障碍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目前,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均成立了社区及卫生院的严重精神障碍排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队伍,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全市的严重精神障碍排查工作的协调、监督和考核等工作。
为了提高基层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还成立了市级心理援助热线(0470-7373777)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各社区村屯嘎查的精神卫生工作者举办了,《康复期患者的合理用药》、《观察病情》、《康复期患者职业技能》、《如何应对职业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挫折的患者》、《如何帮助患者度过困难时期》、《适应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等培训,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心理职业康复知识的培训。他们还编印了《精神卫生知识手册》,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医疗及管理工作,提高基层精神卫生医师的工作能力。同时还与当地电视台合作举办《卫生与健康》栏目,普及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知识。(内蒙古日报记者刘玉荣)
[责任编辑 李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