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闻丨这座老工厂定下的小目标透露中国经济发展重大信号

01.09.2016  15:31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于嘉 任会斌 王龙)31日上午,一家老工厂定了一个“小目标”—— 服役56年、曾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立下功勋的包钢集团炼铁厂2号高炉,开始正式拆除。

    这是自我国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钢铁行业拆除的最大高炉。

    总体拆除量约1万吨,200多人参与,为期3个月。

    分析人士表示,此举正值中国推进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关键时期,彰显我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转型升级的决心。

    此前,经过升级改造的2号高炉平均日产量可达3900多吨。没错!3天产量足可建成一座埃菲尔铁塔。

    关注

    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需要一场扎实有效的去产能过程,这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今年2月初,中国出台《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吨到1.5亿吨。

    以此为起点,1998年之后,中国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场去产能行动正式登场。

    包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胜平说,2号高炉已服役56年,累计生产生铁3606万吨,近10年来平均日产铁水3931吨,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包钢发展作出较大贡献。2号高炉拆除后,将压缩炼铁产能133万吨,每年可减少烟粉尘排放量2800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7吨左右,将极大优化企业生产结构,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安置

    与此相伴随,还有2400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

    这是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阵痛。一如“权威人士”所说,这是一朝分娩的阵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处理得当,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包钢集团2号高炉拆除后,上游原料配套设施及下游成材厂等部门生产线将停产,涉及的2400多名工作人员,一部分将转到其他岗位工作,一部分适龄人员办理退休手续后享受社会保障政策。

    48岁的王贵忠是其中一员,他将与130多名工友转到其他岗位,继续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才能。

    他在这座高炉服务了14年,从炉前工、煤气工干到了工长。这座高炉见证了他的成长。

    “2号高炉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过很多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功勋高炉。”他说,“这么多年,我对高炉很有感情,真舍不得拆除。不过,为了企业发展、升级,我支持。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绝大部分钢厂都拥有一个沉重的职工队伍,河北钢铁集团有职工14万人;武钢、鞍钢员工均超过20万人,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一些钢厂单靠钢铁主业,已经养不起那么多职工;在负债率极高的钢厂,越生产越亏损,贷款是为了养活职工。

       困难

    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经济不振的背景下,经受着亏损与产能过剩的镇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近8.04亿吨,中钢协会员企业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超过50%,产能利用率不足67%。

    但也许,改革要面对的形势并没有预估的那样严峻。

    虽然这场艰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6年开启,但实际上,就钢铁行业本身而言,去产能周期在2015年已经登场。

    中国联合钢铁网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中国钢铁行业停产产能达6725万吨,其中整厂或某个生产基地全部停产的为5325万吨,部分停产为1400万吨。全停的企业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业类型大多是民营钢厂,中型或小型的民营钢铁企业,其中基本上绝大部分都是小型民营钢铁企业。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去产能工作相对缓慢。

    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表示,截至7月底,中国钢铁行业退出产能2126万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4500万吨的47%。虽然7月以来进度有所加快,但与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针对去产能进展不平衡等情况,国家已组织10个督查组陆续赴各省区市开展督查。

    据了解,督查工作主要以产能实际退出、清理违法违规项目、严控新增产能、职工安置、奖补资金筹措使用等为重点,督促地方加强环保、质量、安全、能耗、国土、矿山等执法和达标检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用法治化、市场化办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示制度,严防弄虚作假、死灰复燃。

    未来

    2016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文章中,“权威人士”说,“僵尸企业”本来已“”在那里,就不要再维持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这是这场影响深远的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图景: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这个国家再次起飞所需人力和信贷资源,但却不得不先用巨大的代价,来解开那些在产能过剩行业盘错已久的人和信贷的死结。

    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就成为这场供给侧改革的序曲。

    困则思变。为实现脱困发展,不少钢铁企业已经在寻找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成立于1954年的包钢在传统的铁、钢、材生产基础上,做强高质量钢轨生产——中国约三分之一高速铁路钢轨来自包钢;

    武钢集团在汽车板、输电电工钢等方面不断做强;

    宝钢正在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未来不仅生产钢铁,还计划发展钢铁服务业和城市新产业……

    但无论怎样,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坎。

    中国需要用这场改革里的诸多手段,谨慎避免再次步入改革的体制陷阱,来坚定地解决掉诸多久拖不决的体制顽疾,打通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中的死结,纾解胫骨,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再造。

    场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

    但已开场。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