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记忆
[ 导读 ]追寻红色记忆 ——探访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老牛坡村党支部
1937年建立党组织的清水河县北堡乡老牛坡村党支部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8月中旬,记者来到距离呼市市区一百七八十公里的清水河县北堡乡老牛坡村。刚刚卸任不久的第九任村党支部书记韩补生向记者介绍,老牛坡村党支部从1937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78年的光辉历程。
当时的老牛坡村属山西省偏关县管辖。1937年5月,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派人到偏关县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开展党的活动,筹建县、区、乡、村牺盟会各级组织,积极发展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0月,偏关县、区、村各级牺盟会普遍建立。由于老牛坡处于国民党统治区和我解放区的交汇处,又是平鲁、偏关、绥远最南界的交汇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因此,在这里建立党的组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37年冬末,老牛坡村在偏关县委帮助下,秘密建立了地下党支部。
根据《呼和浩特文物》第八期的相关记载,支部建立的初期,也是抗日斗争的初级阶段,老牛坡支部的活动也极其隐秘。党员之间的联络都是单线联系。第一任支部书记潘密出生于老牛坡一个私塾家庭,15岁时考入山西五寨学校。在校期间,潘密经常同一些进步学生一起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内战。当时在五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郭志中先生经常到学校接触一些进步师生,并与潘密交往甚密。在郭志中的培养教育下,潘密于1935年5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潘密毕业后,经推荐,组织上决定留他在偏关县从事统战工作,并担任偏关县牺盟会执委。潘密回村后,在老牛坡周边的8个自然村先后发展了十多名党员。支部成立后,经组织批准,由潘密担任支部书记。潘密的父亲潘明亮是一位开朗的教书先生,潘家在老牛坡村有较高的声望,潘密利用这一点,秘密联络其他几位党员在村里活动,当上了老牛坡的村长。利用村长身份,潘密在所辖的8个自然村里广泛开展革命抗日活动,点燃了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
在当时的形势下,老牛坡党支部在潘密领导下,对支部成员进行重新分工,同时各种抗日组织相继建立并加强,以适应当时抗日革命的需要。这些组织包括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情报除奸和儿童团。
当时,进入农救会的会员必须由所在自然村的党员秘密介绍加入,条件一般为年龄18岁至40岁。农救会成立后,除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外,另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搞生产,增加物质产品,为前线的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民主政府提供物质支援。
老牛坡的青救会是在农救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救会员年龄一般在18岁至35岁之间。青救会成立之初,成员除了劳动外,就是上操、练习作战,在识字班上课。之后,随着斗争的残酷,青救会的主要任务转向武装斗争,而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一支精干的民兵自卫队。
妇救会成立的时间较晚。1940年后各村的中年妇女普遍加入了妇救会。妇救会的主要工作是为部队做军鞋,缝子弹袋。党支部还办起了识字班,这些妇女们在夜校接受抗日宣传和妇女放足教育。由于妇女思想教育得到了提高,因此出现了母亲送子、妻子送丈夫、姐妹送哥弟参军的局面。
据韩补生介绍,刚刚成立时老牛坡党支部的办公地点就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潘密家里。老牛坡党支部旧址(潘密的家)距离现在的村支部仅仅百米左右。记者到老牛坡党支部原址——潘密的家进行了参观。潘密家的院子呈长方形,有5间坐北朝南的窑洞(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两间窑洞,大门朝西开。“当时潘密和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就是在这四间屋子(窑洞)开展的。”韩补生指着其中的四间窑洞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老牛坡党支部旧址房屋已经成了危房,4月份,清水河县对老牛坡党支部(潘密的家)进行了复原修复,原则是修旧如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牛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观,村里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老人有社保,贫困家庭有低保,村民安居乐业。”韩补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