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问题进农家
原标题:追着问题进农家
引领员为群众讲解惠民政策。王进祥摄
年近90岁的黄大爷,站在红墙蓝瓦的新房前,颤颤巍巍地握住乡干部的手说:“我做梦也没想过能盖上砖房,还是共产党好啊……”三合村的黄大爷育有两个智障儿子,大儿子又生了两个智障孩子,全家靠低保生活,狭小的土坯房濒临坍塌。干部入户了解情况后,筹措善款为黄大爷建起了新房,加固了旧房,解决了一家人的住房问题。
赤峰市巴林左旗三山乡开展五级示范抓引领工作以来,推行“层级到户”工作机制,把经常联系服务群众的软要求变成硬措施,架起了一座顺畅的党群连心桥。村民们说:“自打干部定期下户,党员干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大伙都觉得党和我们更亲近了。”
建网络搭平台
联系群众有抓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三山乡将乡村两级服务群众主体,划分为乡、村、片、组和党员中心户五个层级,定人定岗定责,将联系、引领、服务三项职责定期落实到农牧户。这一网络体系的搭建,改变了原来仅靠46名干部服务全乡群众的局面,将全乡引领队伍扩展到283人,人均引领户数由282户降到了45户,为干部精准联系到户创造了条件。
引领工作中,三山乡尽量缩小管理单元,实行片长负责制。“片长就是片上的‘书记乡长’,要对辖区的群众全面负责。”乡党委书记王国惠介绍说,一个片长就是一个畅通的渠道。赤峰市朝聚眼科医院来三山乡义诊,上午11点多通知群众下午2点半来乡政府体检,乡里通知到片长,片长根据户情台账直接传达到户,下午准时来了130多人。医院工作人员疑惑地问,“你们这么一个小乡一下子咋来这么多人啊?”经筛查有86人符合手术条件,得到了免费治疗,就是这个渠道发挥了作用。
明任务定方向
引领群众有目标
围绕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三山乡党员干部包村包片包户到人,以政策宣传进农家、生产技术进农家、法律服务进农家、贫困救助进农家、孝老爱亲进农家、文化娱乐进农家“六进农家”为载体,开展救助一个困难学生、关爱一个空巢老人、转化一个信访群众、谋划一个增收项目、联系一个经济大户、帮扶一个贫困农户的“六个一”活动。目前,全乡300多名干部与2100余名群众建立了“六联卡”,与群众完成了无缝对接。
在引领工作中,三山乡党员干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充当民情信息员、政策宣讲员、发展引领员、矛盾调解员、群众代办员,联系户红白大事必到、重病住院必到、遭受灾害必到、急办事项必到、邻里纠纷必到。现在,村民小来小去的邻里矛盾,联户干部去调节一下就平息了,遇到说不了的领到乡里,见到乡领导撒撒怨气也就没事了。
“规定党员干部一年下户6次,哪怕是60次,如果老百姓有喜庆事不找你,有急事难事、有矛盾纠纷也不找你,那就是白下了。老百姓有事知道找你,那是信任你、依靠你,这样我们的示范引领就成功了。”在指导三山乡开展工作时,旗委常委、组织部长斯日古楞一针见血地说。
列清单解难题
服务群众有成效
引领工作开展之初,三山乡开展了全员大走访行动。通过梳理归纳群众意见,列出了问题清单: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了,群众为什么还不满意?交通通讯越来越便捷了,群众和党员干部的距离为什么远了?农村党员队伍越来越大了,先锋模范作用为什么却弱化了……
乡党员干部围绕问题展开了反思研讨。“乡干部最怕和老百姓不熟。不熟,你说话他就不会听!”“现在一些干部不会和群众打交道,老法不敢用,新法不会用,一遇见难事就‘麻爪儿’了!”“国家政策老百姓一知半解,很多时候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啥,咱们这边儿干得挺费劲,老百姓那边儿还不领情。”随着讨论的深入,问题根源逐渐清晰起来,干部和群众见面少、沟通少、服务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咋办?三山乡追着问题想办法,盯住问题出实招,用“层级到户”给出了答案。如今,党员干部知道群众在想啥、知道自己该干啥,群众话有地方说了、事有地方办了、困难有人帮了、问题有人管了,基层党组织威信“低”的问题,党群干群距离“远”的问题,干部作风“虚”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弱”的问题,正逐步得到破解。(王进祥)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