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23.02.2016  11:49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民生为重百姓至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6年,在“十三五”开局的这个时间节点上,通辽民生工作重点要做好的“十件民生实事”正是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承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6年,通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民生工程”,今年将陆续实施落实。

  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改造农村牧区危房7.14万户,改造城镇棚户区1.2万户。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200万平方米。主城区改造老旧住宅小区45个,改造老化管网20条,对老城区58栋“土楼”进行集中供热改造,实现基本物业服务全覆盖;

  实施城市服务管理提升工程。主城区新改造建设50座免费公共厕所,增加100辆新能源公交车,新建20处停车场;增加公共自行车布点50处,投放自行车总数达到2000辆;

  实施供水改造和水质提升工程。完成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660处,解决43.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主城区35公里供水主管网和54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集中整治燃煤小锅炉,有效控制秸秆焚烧,改善空气质量;

  实施养老服务建设工程。开工建设通辽市老年人养护中心,新建3所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80个,安置农村牧区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老年人3000人;

  实施城乡安全畅通工程。在全面取消市内所有公路区间测速和车载流动测速的基础上,依法对境内高速公路适当提速,合理调整其他公路的限速规定;

  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工程。全市改造食品加工小作坊500家,食品流通示范店达到4300家,餐饮示范店达到1000家。完成主城区1000家小餐饮店改造,投入流动小餐车500台;

  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万人;

  实施办学条件改善和学校布局优化工程。全面改善21所农村牧区蒙古族小学住宿条件,解决“大通铺”宿舍问题。优化老城区学校布局,完善开发区学校布局;

  实施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工程。从今年开始,市政府负责筹集资金,各旗县市区统一组织,对贫困人口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看到更多的是市委、市政府深切的民生情怀,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尊严。

  “十二五”期间,无论经济下行压力多大,市委、市政府始终都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坚持财政再紧保障民生的力度不减,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2015年,全市民生状况得到切实改善,全力推进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双城同创”等民生工程,城乡面貌极大改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说起民生改善,还是数字最有说服力。

  为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从2014年起,通辽“十个全覆盖”工程累计投资134.4亿元,全市已经完成危房改造79513户,解决74.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街巷硬化完成9183公里,建成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1186所……

  通辽认真办好“三个一”民生实事,全面兑现低收入农牧民家庭1吨“暖心煤”、低保家庭大学生每年1万元助学金、零就业家庭1人稳定就业政策。

  通辽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扎鲁特旗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组建了市级职业教育集团。

  通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7.7%,新建7所苏木乡镇卫生院和698所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成功创建全国基层蒙中医药先进市和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仅在这一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支出298.5亿元,比2014年增加4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7%。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过去的5年,是通辽民生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5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

   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纾民生之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牧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保障和改善民生,贫困是短板,扶贫是关键,而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则是一道高难度的考题。

  摆在市委、政府面前是这样一个现实,全市还有885个贫困嘎查村、16.7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区贫困人口总数的17%,是全区贫困人口总数第二多的地区……这些数字,哪一个都是沉甸甸的,凸显了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

  谁都知道,这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战。

  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市委、市政府知难而进,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味着精准施策。

  全力推进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补齐贫困地区短板;

  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保证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

  切实加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保护脱贫,实现生态增绿、群众增收;

  稳妥推进易地搬迁,打好本轮脱贫攻坚的“当头炮”;

  扶贫先扶智,优先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保兜底脱贫。

  2015年12月27日,在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通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十二五”以来,市委将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连续3年以市委1号文件下发《扶贫开发行动计划》,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市整合投入资金120多亿元,深入实施“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启动“四点一带”绿色经济产业带连片攻坚,集中扶持四个国贫旗和两个区贫旗;

  “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由“十二五”初期的44.6万人减少到16.7万人,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

  “十二五”期间,全市整合农牧林水、公路交通、文教卫生、土地整理等行业资金85.7亿元,贫困地区危房改造、人畜饮水、村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贫困嘎查村面貌实现彻底改变。

  “十二五”期间,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变无偿为有偿,且放大使用。把扶贫专项资金作为金融部门担保金,资金放大5至10倍后有偿为贫困农牧民发放贷款。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5.36亿元,扶持贫困户4.27万户。市旗两级财政每年投入1.8亿元以上,5年投入9亿元……

  一项项民生投入,一个个数字的变化,彰显着施政者的责任和情怀。

  实现如期脱贫,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入山林。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是市委、市政府向自治区党委、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是向全市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实现这一承诺,市委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下定了打攻坚战的决心。伴着脱贫攻坚一项项坚决有力、实实在在的举措,通辽距离自己的脱贫目标更近了: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治区级重点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国家级重点贫困旗全部摘帽,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新的一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守住民生底线。民生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展望未来,通辽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步子,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回应群众关切,增进人民福祉。

  民生所系,民心所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通辽将继续砥砺前行,推动民生事业更上一层楼。(记者 王晓飞)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