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场大风雪

08.07.2015  13:00

  51年前,一场大风雪袭击了毗邻大兴安岭林区的陈巴尔虎旗鄂温克公社,造成了严重的白灾,牧民们没有储备足够的饲料,上万头牛羊面临断粮的危险。关键时刻,附近的国营巴克西敖包牧场职工向他们伸出了援手,接收了被困牧民和牲畜,帮助他们顺利扛过了天灾。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一直让鄂温克公社的牧民们念念不忘。

  1964年冬,鄂温克公社连续刮了3天的大风雪,放牧场积雪很厚,根本走不出去,储备的饲草料有限,还不够老弱病残畜补饲的。牧民们傻眼了,传统出牧的饲养方式让他们措手不及,唯一的办法是转场放牧,否则牛羊大批饿死。牧民望着皑皑的白雪,仰天长叹,上哪儿去转场呢?

  当时的陈巴尔虎旗委书记吴国勋和公社书记朝鲁胸中装着牧民眼巴巴的信任和期望,驱车来到巴克西敖包牧场(现海拉尔垦区谢尔塔拉种牛场),开门见山地把牧民受灾的情况向牧场领导说了,恳请国营农牧场能够帮他们一把。

  时任场长兼党委书记的都仍尼玛和副场长鄂嫩、王洪福3人商量,巴克西敖包牧场尽管也遭受了雪灾,但已经都进入舍饲,饲草料还够。牧民就不行了,摊上这样的天灾,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能眼看着牧民兄弟受灾,3人当场拍板同意全力支援抗灾保畜。

  几天之内,鄂温克公社3个生产队上万头(只)牛羊,伴随着一串串勒勒车进入巴克西敖包牧场境内转场放牧,牧民被安排了10多个蒙古包扎营过冬。顿时,银色的谢尔塔拉草原上出现了一道道风景线,毡包里炊烟缭绕,小伙子、姑娘们跨着骏马哼着长调,麦茬地里、油菜地里密密麻麻的牛羊用蹄子刨雪,只能吃个草梢。牧民们用新拉的羊粪烧炉子取暖,化雪水烧饭。

  牧场领导经常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到各蒙古包,就像对待自己的职工一样,及时为牧民排忧解难。他们给牧民出招说,这么厚的积雪都凝固了,用雪垒墙,晚上可以给牛羊挡风,牧民们纷纷采纳。场领导还发动全场职工全力支援牧民兄弟抗灾保畜。机械修配厂职工昼夜加班加点,很快制造了由链轨拖拉机牵引的大型破雪器,前边破雪,牛羊跟在后头吃草,看到这一幕,牧民高兴地直拍手叫好。

  当时的呼盟盟长杰尔格勒听说鄂温克公社的牛羊到国营农牧场转场,亲临视察并总结出16个字——“用雪垒墙,给畜挡风,以雪治雪,很受欢迎”。他还在全盟抗灾保畜电话会上向全盟各牧区推广这种做法。

  巴克西敖包牧场除了将麦茬地、油菜地让牧民转场外,另外腾出三分之一的草场给牧民放牧。牧场还组织职工给蒙古包送温暖,有人送去了煤、木板、蜡烛等生活必需品。牧场职工一走进蒙古包,牧民就端出香喷喷的手把肉和奶茶款待;头戴红缨帽,身穿蒙古袍三五结对的牧民骑着马到场部、生产队办事,干部工人都热情相帮。

  在巴克西敖包牧场的大力支持下,鄂温克公社的人畜安全过冬。第二年春天,积雪融化,牧民们搬回家时说:“我们的牛羊过了这一冬,不但没有损失一头,而且增了一层膘。这都要感谢牧场的所有人啊!”经过这一个冬天,巴克西敖包牧场和鄂温克公社的牧民亲如一家。国营牧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响彻呼伦贝尔大地。(姜春利)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