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邮筒的命运如何?还有人往绿皮邮筒里投信吗?

20.04.2016  10:40

麻花板邮政支局门前的老式邮筒比较有岁月感

  “家书抵万金”,书信曾是身处异地的人们主要的沟通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现代社交工具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们随时随地就能和远方的亲朋交流甚至视频聊天。互通书信,这个人类古老的交流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淡忘。

书信,仍然是真挚问候、情感表达的一种不错方式

  “应该是在我大学毕业那年,那时候一部分朋友已经有了手机,大家互发短信聊生活、聊近况,觉得比写信方便很多,似乎从那时起就没再写过信。”35岁的小秦对记者说,他2002年开始工作后,除了信用卡对账单外,几乎很少收到过其他的来信。“几年前收到过朋友从云南玉龙雪山上邮寄来的明信片,看着朋友熟悉又陌生的笔迹,着实让我激动了好几天。”虽然书信会给人以“见字如面”的感觉,但这些年来,你、我、许多人确实是再也没有写过书信了。那些站立在大街小巷敦实又亲切的绿色邮筒也日渐寂寞。

新城西街邮政支局门前的邮筒默默立在路边

  4月20日的呼和浩特,还处于倒春寒中。上午,呼和浩特市邮递员老申的工作依然是对自己“管辖”的中山路邮政支局的11个邮筒逐一开箱,收取里面的信件。2005年,老申开始从事邮递员这份工作,他每天上、下午,都是骑着自行车,把自己的“片区”转一遍。“那时候我负责的有20个邮筒,尽管那时写信的人就不是很多了,但到了圣诞节、元旦那段时间,每天也有几百封信件。后来随着道路改造、拓宽,邮筒就少了。我现在是负责11个邮筒,有时候一连几天也收取不到一封信件,但工作该咋干还是咋干。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像邮筒这样的设施,会慢慢消失吗?记者从呼和浩特邮政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市民投信的数量的确在不断地减少,但作为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无论科技如何先进,绿皮邮筒是不可能取消的。据介绍,呼和浩特9个旗县区目前每个邮政网点都设有邮筒,总共113个。另外,在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学校、医院周边,还设置有三十多个邮筒,方便市民投寄信件。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邮政EMS快递员张春林,他说他最早参加工作时就是送信的投递员,后来平信逐渐减少,就开始送快递了,虽然不用再和邮筒打交道,但感觉还是一样的,都是把邮件送到收件人手中后就很有成就感。有时候工作途中,看到被乱贴上小广告的邮筒,他还是忍不住会去清理。因为邮筒对他而言,更像是熟悉的老朋友。

青雨巷开展了慢递业务

  在首府街头一家叫做青雨巷的书吧里,记者发现了这里也在经营目前在一些大城市比较流行的“慢递”业务。这里的胖老板向记者介绍,他的书吧开业以来,就设置了“慢递”业务,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位顾客办理,参与的大多都是大学生或是刚刚工作的年轻人。“虽然感觉现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街上的邮筒比我们小时候也少了很多,可我认为写信还是一种表达真情实感的最佳途径。过节、过生日收到的千篇一律的短信、微信,估计每个人早已看得麻木,但如果是一笔一划地写封信,给你认为重要的人,在设定的时间内Ta收到了,那绝对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张文娟)

不少年轻人相约,写封书信给未来的伙伴或是自己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