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互助保“空巢村”平安
午夜时分,兴顺西镇铁匠营村刘老富的小院里,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两个年轻人,他们鬼鬼祟祟,正在鼓捣刘老富家小凉房的锁呢。“贼!”屋里的刘老富惊出一身冷汗,细一权衡:“我这把老骨头,怎么能斗得过这两个半大后生?”刘老富没敢做声,悄悄拿起电话,给周围的村民打去了求援电话。不出几分钟,12个村民戴着红袖标、拿着强光手电向刘老富家汇集而来,他们一边跑一边高喊:“抓贼了!抓贼了!”吓得两个贼抱头就跑。
说到固阳县兴顺西镇空巢村在面对“贼来了”这件愁人事时,兴顺西派出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今年他们推出群防群治的“邻里相互守望机制”以来,村里的老少妇孺戴上了红袖标、拿起了手电筒,成为维护村庄平安的一支有生力量。
谁来保护空巢村?
铁匠营村是七里八村闻名的“99、38、61(即老人、妇女、儿童)”村,近几年,但凡有点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子里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弱势群体受年龄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犯目标。
铁匠营村并非个例,拿整个兴顺西镇来说,该镇辖区面积650.5平方公里,辖区13个村委,13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4116人,但实际在村里居住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人数总共只有8500多人,仅占户籍总人口的35%。
空落的村子像一颗病弱的老树,经不起一丝的风吹雨打,谁来保护它?
据了解,兴顺西派出所的警力单薄,正式民警2人,协警1人,仅仅依靠派出所的力量远远不够。如何在现有的警力下保护“空巢村”的平安?今年,兴顺西派出所迈出大胆一步,在征得镇政府的支持后,他们推出了群防群治的“邻里相互守望机制”。
红袖标吓贼没商量
走进铁匠营村,你会发现,这个村子里的村民不一般,胳膊上箍着红袖标,晚上还要拿一支手电筒,瞅你面生,他会过来和你唠上几句,辨明身份后,他才罢休。
这仅仅是兴顺西群防群治“邻里相互守望机制”的一个侧影。今年,兴顺西镇组建了村委、村小组两级治保组织,统筹协调和领导各村小组的义务巡逻队开展义务巡逻。
更为接地气的是,他们组建了村小组义务巡逻队,队员从村子里的留守人员中产生,各户出一人,每天有两人佩戴红袖标在村子里义务巡逻。他们手拿手电筒定期或不定期地巡逻,以防范侵财等案件的发生。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村子里留守人员相互联系表,上面写清村子里每家每户的联系方式,村委、村小组干部和派出所每个民警的电话,一有情况马上就近报告,村委、村小组的干部和派出所民警也要先后赶到现场进行处置。
最近,兴顺西派出所正在筹划给每家每户安装一个报警铃,一家有事只要按一下报警铃,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知道,把贼吓跑。该镇派出所民警还定期或不定期开上警车到各个村落巡逻,震慑犯罪,给村民安全感。
一名60多岁的老村民告诉记者,“邻里相互守望机制”让村民的心踏实了,日子过得安生了。
-采访手记
一支筷子,很容易被掰断;一把筷子,则掰断很难。“留守村”的老弱妇孺们就像这筷子,单独拿出任何一根来,都是脆弱的,但是把邻里之间打捆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手电筒、红袖箍、报警铃,这些小物件看似不起眼,在关键时刻则能威慑到恶人的恶行。
关注留守村里的弱势群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兴顺西派出所的民警说,他们正在准备给每家每户安装报警铃,但这个小小的东西也是需要投入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把送温暖的目光投在这个小东西上。一个小小的报警铃,可以让“留守村”多一分威武、多一分安全。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