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惠民实事落地有声 幸福生活增质提速

08.01.2015  11:44

  原标题:鄂尔多斯市:惠民实事落地有声 幸福生活增质提速

  去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和全面实施“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好举措,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2015年新年前,东胜区天骄街道办事处航空社区居民李兰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一家物业公司当保洁员。“我没有一技之长,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工作不稳定。这份工作是社区帮忙介绍的,月工资1500至2000元,对我来说很不错了。”李兰心满意足地说。

  鄂尔多斯市各级就业服务部门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没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农牧民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同时根据零就业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通过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方法,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开展职业介绍,引导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该市先后发放就业补助5840万元、退役安置金913万元,发放全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储备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助505.5万元。扎实做好扶持创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成城镇3.1万人就业任务。截至目前,该市零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就业。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鄂尔多斯市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4年初,该市承诺要为民办好10项惠民实事。在就业促进工程方面,开通了鄂尔多斯市家政服务网,建起大学生创业园;实施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牧区危旧房1万户;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参加医保的市民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费用实现即时结报;按照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的目标,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新增就业32256人,完成年初任务的100.8%。安置鄂尔多斯籍高校毕业生9503人,完成年初任务的95%。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亿元,扶持6000人自主创业;该市公共实训基地启用后,完成就业培训3.2万人次;提高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并实施了贫困妇女“两癌”救助项目;在社会化养老服务工程中,对社会投资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补贴和床位补贴,对年满60周岁城乡低保户、“三无”人员、优抚对象等重点保障人群给予每人每年600元居家养老补贴;在社会保障提升工程中,城镇低保标准由480元/月提高到495元/月,农村牧区低保标准由390元/月提高到402元/月,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7840元/年提高到8000元/年,为肢体三级残疾人每人每年发放补贴2000元;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程中,《鄂尔多斯市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计划建设24处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23处;鄂尔多斯市、旗两级财政去年共拨付近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一吨煤”补贴,确保39万户低收入农牧户温暖过冬。

  2014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用3年时间实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的部署,鄂尔多斯市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的10项惠民实事结合起来,按照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具体指导、党员干部亲自督查、苏木乡镇组织实施的“四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该项工程的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民生投入339.8亿元,增长14.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2.6%。新增城镇就业322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4元,增长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1元,增长11.3%。

  每天早晨,在达拉特旗陶瓷广场上,四五十名健身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练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坚持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70岁的退休老人张仲友身着洁白的太极服,精神抖擞地说。在达拉特旗,这样的太极队共有10支,参与人数达600余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鄂尔多斯市加大各项惠民投入,加强各类体育健身设施和场馆的配备建设,先后建起柔力球、羽毛球、乒乓球馆等上百个室内外运动场馆,基本实现社区体育器械运动场所全覆盖。(记者 王玉琢)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