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镜头】走进鄂尔多斯 探寻萨拉乌苏湿地“生命”的传奇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赵丹 华正新 记者余亚庆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有一条绵延80公里的幽静河湾。7~14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河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今天,“绿镜头·发现中国”走进鄂尔多斯栏目组的记者们,踏着先人们的足迹,开始发现这沙漠大峡谷的丰富的生态含量,探寻峡谷里的生命传奇。
美丽的萨拉乌苏湿地。图片来源:网络
萨拉乌苏湿地,蜿蜒分布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占地面积1295公顷,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水库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中国西部贫水地区珍贵的生态资源。公园内资源富集,动植物繁多,有植物162种,动物163种,其中国家I、II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13种,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我国最大的沙漠大峡谷湿地,享有“大漠碧湖 飞鸟天堂”的美誉”。“近年来,萨拉乌苏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已经给我们这个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方面调节小气候,增加了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另一方面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净化了空气。”乌审旗林业局总工程师王文明说。
据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燕飞泉介绍,“为有效保护和扩大湿地资源,保持湿地生态平衡,我们实行‘一河三园’战略,以萨拉乌苏河为中心,在河边依序建立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和萨拉乌苏休闲养生农业园,集观光游览和生态保护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达到发展和保护相统一。”
萨拉乌苏文化湿地,是上天赐予的一份珍贵礼物。其生态环境既有独特性、稀有性,还具有敏感性、脆弱性。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和乌审旗两级气象部门利用气象现代化成果,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让城市留住绿色,气象局先后购进增雨火箭、‘三七’高炮等现代设备,密布气象观测站,针对每次降水过程,都要周密制定飞机和地面作业相结合的立体作业方案,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气象局局长李兴飞说。“每年的3月初,我们就开始全旗初春土壤墒情监测。当土壤解冻到10厘米时,开始进行测土观测,对土壤的含水率、相对温度、贮存量水分等要素及地下水位观测同时进行测量。4月至9月每旬都发布《生态监测信息》,逢月、季发布《气候生态监测信息》,当出现冰雹、沙尘暴、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时,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信息》,为全旗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决策性服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这条在醇厚的黄土和沙漠中蜿蜒的河湾,默默地流淌,滋润着岸边的生命。我们要保护好这片生态系统,共同构建一个天地人和谐的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