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让躺着的文化遗产站起来

08.08.2016  16:42

    新华网鄂尔多斯8月8日电(曹桢)7日下午,鄂尔多斯市7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各个旗区赶来,聚集在康巴什区乌兰木伦石窟,为即将开幕的首届鄂尔多斯文化遗产博览会做准备。此次博览会上,他们,无疑是主角。

    8日下午,随着博览会的开幕,设在乌兰木伦石窟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也同时开馆。

    “让躺着的文化遗产站起来”,这是鄂尔多斯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而在此次博览会上,陈列在鄂尔多斯高原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正在用最直观的形象展示着站起来的模样。

哈勒珍(右)身着姚凤琴(左)绣的服装,两人均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桢 摄)

     传承的脚步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勇曾在接受新华网内蒙古频道采访时说,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

    在鄂尔多斯,传承的脚步从未间断。

    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分别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漫瀚调、鄂尔多斯古如歌、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察干苏力德祭。自治区级非遗项目75项,市级非遗项目135项。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共4人,自治区级传承人75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8人。

    67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哈勒珍,从小和父亲母亲学习弹琴唱曲,从2011年开始带学生,6年带出的学生已不计其数。

    62岁的自治区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凤琴,自小从姥姥和母亲那里学会了手艺,她又手把手教给了自己的女儿,如今,姚凤琴已经教出200多个徒弟。

    7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斯琴巴拉木,同样也是继承自姥姥和母亲,继而又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女儿和孙女……

    首届鄂尔多斯文化遗产博览会期间,众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汇聚一堂,展示着鄂尔多斯非遗文化发展欣欣向荣的力量。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