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筑牢内蒙古生态“南大门”

28.08.2015  16:28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28日电(石毅 周望)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推下,鄂托克前旗这个偏远的欠发达旗县结合区位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制度保障

    盛夏七月,行走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内无定河畔的大沟湾村时,但见沿途碧草青青,古木巍巍,鸟语花香,人畜安详的和谐景象……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具有内蒙古的南大门之称。其土地总面积为1827万亩,其中草原面积1661.88万亩,是一个传统畜牧业大旗,属于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类型。

    曾几何时,由于“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加之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垦殖,鄂托克前旗境内的草原生态变得“伤痕累累”。

    1980年,鄂托克前旗从鄂托克旗分设出来,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80%以上的面积为沙化和半沙化……

    2014年,卫星遥感监测,全旗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1%和15.4%。

    造林绿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为了守护好生态环境,早在十年前,鄂托克前旗就开始实施严格的生态新政。把全旗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通过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的实施,使草牧场得以休养生息,生态植被逐步恢复。

    “我们祖祖辈辈放羊的牧场凭什么就不让放了?不让放羊我们干什么?”牧民巴格那当初怎么也想不通。禁牧之初,农牧民抵触情绪大的很。但旗政府并没有使用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广泛的调研之后制定出台了草牧场补贴、住房保障、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配套政策作为保障,引导农牧民自愿转移。

    “农牧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来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只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老百姓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鄂托克前旗林业局局长呼格吉乐图介绍说。

    根据转移农牧民的意愿,制订不同类型的安居住房建设和补贴方案,分类推进。转移农牧民凡是自愿拆除原居住房屋并放弃农村牧区宅基地使用权的,为每户农牧民无偿提供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3人以上的农牧户每多1人增加25平方米。

    40多岁的牧民巴格那,祖辈一直独居草原。如今在政策的引导帮助下,自己只花了12万多元,便住上了使用面积150平方米的别墅。

    “房子住得再好,没有事情可干,对于农牧民来说,那简直是活受罪。”旗农牧业局的一位领导说。除安置住房外,还要帮助每一位转移的农牧民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牧场转移农牧民张自成,三年前参加了旗就业服务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并拿到了2万元贴息贷款,在上海庙镇开了饭店。过去在家务农1年收入最多也就5到6万,现在的饭店月收入就有5万多元,是过去的10多倍。

    ——旗里制定了进城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转移农牧民进城创办实体,多渠道就业。农牧民进城创办经济实体,只要有关部门出具证明,不仅可以享受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还能得到创业就业奖励。

    ——在保证农牧户草场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鄂托克前旗出台了《鄂托克前旗转移农牧民生活补贴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办法》,对整体退出草牧场的农牧民按照退牧还草禁牧项目补助标准给予补贴。保证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生活有保障。

    ——为了全面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鄂托克前旗政府每年拿出100多万元设立生态奖励基金,对全旗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典型户及先进村嘎查进行了表彰奖励。

    这些政策的出台彻底改变了过去“政府拿钱、农牧民搞建设”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农牧民由“要我搞生态建设”向“我要搞生态建设”的转变,全面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正是源于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治理,近年来鄂托克前旗生态建设成果显著,但是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看,稳定、持续推动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鄂托克前旗旗委书记张占霖说,我们结合鄂托克前旗实际,正在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就在今年6月份,鄂托克前旗被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全旗在强力推进环保整治和生态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生态资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产业拉动、企业带动、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在刚刚结束的火热七月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编制完成了西北地区首套旗县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前提和重要依据。”张占霖坦言。

    该表已编制完成,形成了一套符合鄂托克前旗生态系统实际,具有较强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创新性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

    除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还组织相关部门草拟了《鄂托克前旗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鄂托克前旗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

    设立草原保护红线,严禁开荒扩灌;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和草畜平衡制度;明确露天煤矿对采区的复垦和恢复植被责任;实行环境保护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一项项有力的政策措施,正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在鄂托克前旗大地上不断地变浓和延伸。

鄂托克前旗巴音什边草原

    科技应用

    鄂托克前旗是传统的农牧业大旗。而传统农牧业的分散性、粗放性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已经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

    为了推动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该旗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模式,融科技元素于农牧业,通过科技手段应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三元杂交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它将适应性强的本地羊和具有多胎性、性早熟、四季发情等优势的小尾寒羊杂交的后代作为母体,再与纯种肉羊进行杂交后生产育肥羔羊。此品种改变了本地羊单胎、肉少、质差等缺点,具有一年三季配种、两年三茬羔、一茬多胎等优良品质。实现了一年四季出栏,大大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以前我怎么也想不到一只羊一年能产3—4个羔子。用了三元杂交技术后,现在我家有基础母畜肉羊150只,每年产羔450只,年纯收入8万多元。收入增加了3倍。而且按照生态养羊模式养殖,草场上草的数量增加了,草的品种也多了。”昂素镇牧民示范户达楞巴雅尔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鄂托克前旗正在大力推广融入科技元素的生态养殖模式,培育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218户,发展肉羊养殖园区13个,配套建设饲草料基地3.2万亩,已建成1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100万只肉羊羔羊育肥基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正在全面推进。

    “与传统养羊模式相比较,生态养羊模式日放牧时间缩短了8个小时,草场压力减轻50%以上。”鄂托克前旗农牧业局长奇阿日并介绍说。

    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这既给农牧民带来了实惠,也给草原生态的管护更加科学合理。

    “真是服了,人不用来,对我家草场好赖,是不是超载放牧,都一清二楚”,鄂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金呼格勒图说,“不是有这技术,我家的5213亩草场就快变成明沙滩了,更没有现在一年30多万的收入。

    原来呼格勒图所说的是鄂托克前旗正在推行的一套对草原生态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简称“3S”。用“3S”监测技术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每年牧草茂盛期,对全旗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生产力进行科学监测。

    “此举是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提高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数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图说。

    为了让“3S”技术好地物尽其用, 该旗编制出台了《牧业年度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监测报告》和《牧业年度天然草原以草定畜工作实施方案》,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适宜载畜量标准进行科学核定,将以草定畜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镇、各嘎查(村),将减畜任务具体落实到农牧户。

    “通过“ 3S”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鄂前旗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采用短期禁牧、以草定畜、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鄂托克前旗林业局局长呼格吉乐图介绍说。

    现在,在鄂托克前旗的草原数字中心,只要工作人员启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对草原实行动态监测管理。

鄂托克前旗生态恢复区藏锦鸡儿

    以绿致富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整体事业风景的底色,经济社会发展中绝不能为了“金山银山”丢掉“绿水青山”,要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成为鄂托克前旗发展农牧业、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上,鄂托克前旗着力建设三段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在全旗范围内集中推广耕作机械化、灌溉节水化、施肥配方化的现代种植模式,重点打造大沟湾、大场则规模型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集中推广使用各类喷灌1361台(套),建成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基地13万亩。

    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上,注重“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合作社的形式,建成设施农业基地3000亩,年供应蔬菜1000吨以上。目前建设的三段地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科技贡献率达到70%。被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命名为“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园”。

    “保护生态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惠民富民”,张占霖说,要让生态环境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转变。集约化、现代化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对草原生态进行保护恢复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农牧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在城川镇哈日色日嘎查,随处可见成片的良田、漂亮的别墅、大型的喷灌设施、棚圈,近年来,许多农牧民依靠科技兴农,统筹发展一、三产业,因地制宜,走上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呼毕斯哈拉图就是其中一个,以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粗种十几亩地、养几十只羊,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耗费体力不说,还把家里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额外的创收也没有。

    旗里的生态政策点燃了他创业的激情,先后多方筹措资金在100多亩水浇地上安装了大型喷灌,购买了农机具,饲草料产量明细增加,为发展科学养殖提供了保障,2014年出栏羔羊100多只。

    收入增加了,呼毕斯哈拉图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高了,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他新建了别墅和两个蒙古包,搞起餐饮业,一个天然大鱼塘又引来不少钓鱼爱好者前来垂钓,此外他还开了一家便民超市,为农牧民买东西提供了方便。目前,呼毕斯哈拉图家形成了集养鱼、垂钓、农业休闲观光、牧家乐为一体的多种经营模式。今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多元。

    一系列的生态政策和措施,鄂托克前旗农牧民转变了生产方式、保护了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农牧民收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持续快速增长,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一。

    2013年,鄂托克前旗旗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园林旗”称号,2014年,该旗上海庙镇、城川镇、城川镇大沟湾村成功入选“内蒙古首批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截止2014年底,鄂前旗林地总面积598953公顷,其中:有林地16020公顷、疏林地1026公顷、灌木林地265638公顷、苗圃地116公顷、未成林地30858公顷、无立木林地51137公顷、宜林地233763。森林覆盖率达到23.05%。较上年度增加0.45个百分点。

    如今,行走在鄂托克前旗草原,橙墙红瓦的各式别墅星散在绿野上煞是养眼。农牧民告别了过去的老房子,住进了新房子,水、电、暖,各种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鄂托克前旗的生态环境从过去到现在实现了整体上的重大转变,但我们必须清醒,继续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让鄂托克前旗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空气更清新、农牧民更富裕。”张占霖说。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