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城市内涝 呼和浩特建“海绵城市”任重而道远

19.08.2015  10:49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平台消息 记者 穆磊

  十年间,呼市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笔直,地上建筑鳞次栉比,灯火辉煌。

  十年间,呼市人口激增,空间密度缩减,“热岛效应”交织盘旋,城市总体规划屡刷新值,直埋式管网铺设方式未曾改变,遇水成涝已成常态。

  早在十年前已开始着手制定的呼市“海绵”方案意在缓解城市内涝,但每到雨季,来呼市“看海”也成为“朋友圈”中的经典段子,“海绵城市”建设,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

  近日,记者走访多个部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部门似乎都有难处。专家则表示,只有真正意识到“海绵城市”对于呼市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协调难”、“不是一家管”的尴尬局面。

  不少受访市民也表示,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不应该只是响亮的“口号”。

   现象:

   一场场暴雨的尴尬

  7月29日,呼市突降暴雨,一时间,呼市市区多条主干道被淹,呼市市政府以东降雨量更为集中,宽阔的马路顷刻间变成难以逾越的汪洋,交通濒临瘫痪,市民踏水而行,车辆也在水中缓慢穿行,多个排水井不断向外溢水。直至当日20时左右,市区才逐渐恢复平静。据呼市气象局的数据显示,当日城区东部雨量较大,雨水深度均在30至40厘米,局部性降雨明显。

  当天在百度搜索“呼市内涝”,几乎都是因暴雨袭城引发的严重内涝的消息。当天朋友圈几乎也被“请来呼市‘看海’”的调侃刷屏。

  其实,呼市大雨导致城市内涝的事件不止这一次。2012年7月10日,呼市突降暴雨冰雹,一个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0毫米,导致市区内多处路段积水严重,道路交通堵塞,市政交通系统濒临瘫痪。

  2012年8月7日,暴雨导致呼市多处公铁立交桥大面积积水,腾飞路立交桥因修桥时未修排水泵站,积水更为严重。

  同年3月19日,呼市水务局发布消息,呼市正在进行的市区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工程,将使城市抵御内涝的能力大大提高。按照新的设计标准,呼市四区主干道将有能力抵御两年一遇的降水而不会形成内涝。

  然而,这似乎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雨季时城市内涝的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按照水务局的说法,市区管道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铺设,管道的设计、建设标准低,管径细、承载能力小,许多管材腐蚀严重,一些管道已接近使用寿命的极限,亟待更新。且很多管道没有完全连通,一些道路没有铺设供排水管道,造成城市管网的不完全畅通。

   气象部门:

   多重原因促成城市“热岛效应

  呼市赛罕区气象局刘局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呼市城区不断发展,空间密度不断缩减,高楼云集,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致使地面热气流与空中冷气团不断碰撞,冷气团下沉,形成短时间强降雨天气,如果热气流热值较高,会在上空形成水汽凝结核,导致冰雹天气。同时,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渗水性较差,吸热能力强,主城区公园绿地有限,加之城区管网排水问题,一旦遇强降雨天气,城市积水很难迅速排出,从而形成短时间大面积内涝。

  同时,因主城区高层建筑密集,导致通风不畅,形成“狭管效应”,也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

  刘局长表示,城市规划、地面硬化程度、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及地下管廊建设、绿地公园吸附能力、地下雨水调解池循环能力等,都是建设“海绵城市”至关重要的因素。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制约其他建设因素。

  而针对部分市民提出的为何不能形成精准播报机制,提前告知市民具体暴雨的点位。刘局长解释,按照相关规定,城区内每五公里就要建设一处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分为2、4、6气象要素,占地8平米。从2012年开始,呼市气象局就协调相关单位企业在合适的位置开工建设,可两年多过去,一直协商无果。目前呼市有31处自动气象站均分布在沿山地带,无法进入市区,所以对于暴雨天气只能进行大范围预估,不能形成精准点位预估机制。

   规划部门:

   方案虽明确 协调却不畅

  呼市规划局规划科副科长窦丽清表示,“海绵城市”一词,听起来很新鲜,但呼市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建设地下管网以及绿地方案,逐步缓解市区内涝情况,“海绵城市”建设早就提出。

  记者从呼市统计局了解到,2010年11月1日,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为286.66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200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增加了42.87万人,增长17.6%,年平均增长率为1.63%。

  此外,1976年至2000年,呼市规划总人口为60万,城区用地面积为65平方公里;1996年至2010年,城市规划总人口为80万,用地面积为140平方公里;从2011年开始至2020年,城市规划总人口为258万,用地310平方公里,到2020年,呼市最大人口预估量为300万。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管道铺设难统一,同时均采用直埋方式。”据介绍,随着呼市城市规模人口不断增大,人口总量超过渗水总量,加之部分管网老化内壁污泥堆积,无法及时清理,导致管壁净容量缩减,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很容易形成内涝,影响道路交通。

  按照规划部门方案,一条新修或者改扩建路段,需要先进行地下管网的铺设,然后再进行道路水稳沥青工作。为了市民出行考虑,施工完毕后不能轻易破路。但在修路过程中,因管网资金问题,会出现未提前铺设地下管网而直接修路的情况,待资金到位,再次破路进行管网回埋工作。

  直埋式管网铺设方式与管廊式排水系统最大的区别就是空间和使用率程度,目前呼市均是直埋式管网铺设方式,因内部管壁长时间雨水侵蚀,导致部分管网漏水,加上居民用水量增大,形成井水外溢情况。想要维修只能再次破路,规划部门也在建议倡导使用地下集中箱涵管网模式,内部留有一定空间,在周边管网出现排水问题时,可直接总控箱涵,进行局部维修,免去大面积破路情况。

  同时规划部门正在不断探索地下管廊式排水系统,逐步取代传统直埋式管网等灰色设施设备,并将协调园林部门尽可能多增设“海绵体”,即河、湖、池塘、花园、渗水路面等配套设施,提高雨水下渗、回用能力,最后剩余雨水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至城市主管网,减少城市排水压力。

  此外,为了配合环保理念,按照建设“海绵城市”总体思想,呼市城区周边将进行“4个100”建设服务理念,即大青山南坡生态保障水源地建设、东部新区(现飞机场位置)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建设、沙尔沁工业园区建设。将污染企业逐步迁移至周边工业园区内,将首府打造成服务、技术、环保型城市。

   排水部门:

   目前还没有雨水调节池

  呼市排水管网养护分公司经理闫文秀介绍,“海绵城市”涉及多个部门、领域,供排水部门为了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也在不断建设雨水箱涵以及雨水电力合建箱涵,逐步改变原有排水系统,建设雨水箱涵也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最大程度地发挥地下排水作用。

  据其介绍,目前呼市现有雨水干管777公里、雨水支管295公里、11公里明沟暗渠及20座雨污水提升泵站、53990座附属设施。

  自2000年开始,呼市对雨污水管网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改造,至2014年共计新增242.071公里。

  根据市政府指示,雨水管网的清掏工作自2014年起已交由市环卫局实施,供排水公司只负责日常维护工作。近几年建设雨水箱涵33公里,雨水电力合建箱涵13公里。

  按照城市雨污水规划要求,将逐年对市四区的小街巷进行雨水管道的铺设,逐步改善道路积水问题,今年已改造雨水积水点10处,并购置了多台排水养护设备。

  闫文秀表示,因资金以及规划情况,目前呼市还没有一处雨水调解池,不能行之有效地将地下雨水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只能通过雨水管网以及明暗沟渠排入城市主管网,今后在打造“海绵城市”的同时,会借鉴区外经验,逐步合理规划市区排水系统。

   园林部门:

   4年间花了59.61亿元“绿化

  作为主要的“海绵体”,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情况怎样?

  记者从呼市园林局了解到,2011年-2014年4年间,园林部门共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59.61亿元、园林绿化维护资金12.05亿元。

  与2004年相比,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从2945.95公顷增加到7804.8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从682.53公顷增加到2961.44公顷。

  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呼市园林局提出“一核、二带、五区、多廊道”的总体格局。“一核”,即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二带”为大青山地区防护林带和沿黄防护林带;“五区”是武川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五个旗县以及城区和近郊区周边村庄的绿地集中区;“多廊道”就是道路、河流两侧的绿化防护景观带。

  据呼市园林部门的数据,目前呼市共有公园24处、游园25处、广场20处、街旁绿地109处,建成区绿地面积7733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91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34平方米。

   专家:

   政府统筹才能解决各部门配合不到位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光军表示,呼市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政府部门统筹规划,政府部门充当施工“总监”一职。而规划、国土、供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务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涉及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内容,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等指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难,各部门配合不到位的情况。

  城市内涝属于自然规律,城市建设更需要合理规划,如果采取“摊大饼”的模式,势必会使城市管理和承载空间压力增大。由于规划建设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汇水面积相应增大,新建区域内排水管网均会并入城市排水主管网,造成原有排水管道不堪重负,在无法及时排出的情况下,内涝也在所难免。

  城市供排水管道一般均位于城市主干道路,各类污泥、垃圾等很容易渗入其中,如果不及时疏通清淤,极易造成积水。同时,随着城市规划区域的不断增大,除了公园绿地外,大多建筑都是混凝土或沥青材质。雨水主要流入城市排水主管网。目前,雨水调节池建设情况并不乐观,大大增加了本已不堪重负的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于光军表示,只有稳抓工程质量,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设素质,真正意识到“海绵城市”对于呼市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协调难”、“不是一家管”的尴尬局面。

   小资料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