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面坊”里的创业人生

12.02.2015  13:17

摘要: 2月9日,天刚蒙蒙亮,临河区河套书苑北门口的阿庆嫂手工面坊已亮起了橘黄色的灯光。

  2月9日,天刚蒙蒙亮,临河区河套书苑北门口的阿庆嫂手工面坊已亮起了橘黄色的灯光。推门进去,屋里热气腾腾。烤箱冒着白气,里面正蒸着馒头,电饼铛滋滋地响着,烙着油烙饼。一个和面,一个擀面,店老板崔庆和媳妇赵彩霜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到年根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购买年货。 “你看我们现在生意好,没见我们是咋从困难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崔庆笑着对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结束打工生涯走上创业之路

  身材瘦高,一条前卫的牛仔裤,搭配一件蓝色T恤,带着一副眼镜,35岁的崔庆年轻时尚,乍一看谁也不会把他和手工面坊联系在一起。的确,崔庆本来是一名电焊工,媳妇是理发的,两人结婚后一直给别人打工。

  “打工吧,收入虽然还过得去,但日子过得不踏实,总觉得有今天没明天的。”于是不甘于现状的崔庆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咱们这儿的人爱吃面食,但面食做起来比较麻烦,城里人上班忙更没时间做。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和能力有限,我盘算着,还是从最小的生意做起吧,就决定开一家手工面坊。我想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听话音,崔庆当时对创业信心百倍,充满激情。2011年临河区河套书苑北门口阿庆嫂手工面坊开业了,但生意并没有按照崔庆想像的发展下去。

   度过艰难时期生意越做越顺

  “在开面坊前我和媳妇在我们亲戚家的店里学了一个多月,觉得各种面食差不多都能拿下来了,可真到自己做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太多了。当时一天就卖几十块钱,成本都收不回来,辛辛苦苦做出的东西卖不出去,不是扔掉了就是送人了,每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买门点、装修、购买机器,崔庆几乎把家里的全部积蓄都投进了手工面坊。这也让崔庆没有退路,只能坚持。崔庆说:“那会儿我就每天琢磨,顾客为什么对我们做的东西不满意,要了解这些就得和顾客沟通交流。后来只要有人来店里我就向他们征求意见。”

  “你这面条不筋道,焖面太硬,馒头不虚等等,你实心实意待顾客,顾客也真心给你提意见。”崔庆说,“按照顾客提出的要求,我就一点一点改进。比如为了让面条吃起来筋道、口感好,我就用质量好的面粉,在和面时多加进几颗鸡蛋;焖面和面条分开做,焖面和软点,面条稍微硬点……”

  食品改进了,人力物力投入得就多了,但价格没变。崔庆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顾客口碑。

  “现在河套书苑大部分吃面食的都来我这,周围小区居民也有过来买的。现在来买东西的人什么也不说了,买上就走。这就证明东西吃得顺口了。”的确像崔庆说得那样,每到中午高峰期,他的小店里挤满了人。为满足顾客更多需求,现在崔庆的手工面坊里做的面食品达20多种,油饼、千层饼、馓子、红糖饼、猫耳朵、月饼、麻花、麻叶等应有尽有。

  “这儿的馒头呀麻花呀饼子呀都是他们自己现做的,买回去就和自己家里做的没什么两样,吃着也顺口。”经常在崔庆店里买馒头和面条的王女士说,“现在工作忙顾不上做,这儿的东西吃着放心,价格也实惠,小区外有这么一家店挺方便的。”

  崔庆说:“做食品行业,安全和卫生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做的面食品全是手工制品,不放任何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我们这现蒸的有馒头和花卷……不过饺子只有冻好的……”正说着,崔庆接了个电话,原来是顾客打来的。

  “我给顾客发了名片,有的顾客要的量大就提前打电话预约。”头脑灵活的崔庆不仅电话销售,还用上了微信。“我用自媒体平台,把面坊的食品图片发上去,就会自动转到朋友圈里。”生意好了,观念也变了,崔庆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当记者问他今后对自己的事业有什么规划时,“暂时保密。”崔庆神秘地笑了笑,说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四个字。

  在不足50平方米的小店里,看到两个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和那偶尔荡漾在脸上的笑容,记者感觉到他们的梦想也许不止一个手工面坊。记者黄景莲

  短评

   有闯劲更要有干劲

  自河套书苑小区入住以来,记者看见的就有三四家手工面坊因经营不下去关门了,而崔庆的手工面坊一路挺过来了,而且生意越做越红火,这和他的闯劲和干劲是分不开的。

  去年我市行政审批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市场活力释放,激发了更多年轻人自主创业。年轻人有闯劲值得称赞,但创业更需要坚韧不拔的干劲。目前许多年轻人有创业的激情,但缺乏经营的耐心。算起来,崔庆自31岁就开了手工面坊,靠的是苦心经营和吃苦耐劳,这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 魏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