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博物馆馆藏东汉刻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6.03.2016  18:36

  阿拉善博物馆镇馆之宝--东汉石刻,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保存文字数量最多的汉代铭文石刻和摩崖石刻。东汉石刻刻写于公元110年或以后的东汉时期,根据最新研究,该石刻是由东汉王朝统一书写后所刻。由于中国秦汉刻石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百字以上的屈指可数,摩崖刻石更是极其稀有。因此阿拉善发现汉代石刻的消息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更引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文物》杂志、北方新报、阿拉善电视台、阿拉善日报、阿拉善新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同时引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国家旅游地理、凤凰网、正北方网等三十余家网站对此进行了全文转载,社会反响强烈。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东汉石刻,是阿左旗朝格图呼热苏木干部刘恩克布因,于1986年在腾格里特莫乌拉嘎查所在地东北通湖音乌拉山(通湖山)上发现,后向阿左旗文管所报告。时任阿左旗文管所所长的杨立业同志经过现场勘查,做了两幅拓片,同时将石刻整体切割揭取,并收藏于阿拉善王府20年。当时,文物工作者受切割工具限制,采取了使用敲击工具进行敲打的方式揭取石刻,致使岩体表面字迹大部脱落。石刻现存残体长129cm,宽138cm,厚11.2cm,石质为紫色砂岩,字体为阴刻汉隶,石碑刻中间已剥落,只残留上下两部分。 

  阿拉善博物馆在对东汉时刻进行经过修复展示的同时,着力寻找买当年杨立业同志所做的两幅拓片。拓片下半幅已于十数年前由博物馆购得,上半幅在邮寄当中丢失,目前,原始照片也已找到。2010年,阿拉善博物馆依据释文对此方汉代刻石进行上报定级,专家鉴定意见为“国内罕见,史料价值极高,属珍贵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王大方同志在《中国文物报》上刊登了题为《阿拉善盟发现汉武帝时期石刻铭文》报道文章。199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研究生孙危专程到到阿拉善博物馆,对当时存放在阿拉善王府的两块残石进行了拍照并做了拓片,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根据照片和拓片释读出78个字,并根据文义推测出18个字。2015年,阿拉善博物馆再次就东汉石刻内容进行释读,现录入131个字,其中可基本断定96个字,20个字因残损不清,借助文意反复揣测其义确定,15个字根据上下文及间隔字数和残留笔画推测。 

  作为西部边陲的阿拉善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西汉时期,垦屯田制度的实施更是让阿拉善地区进入了经济文化的早期繁荣时代。石刻中“汉武威郡本”、“汉武帝排逐匈奴,北置朔方,西置武”、“匈奴,遭王莽之乱,北地郡壤塞”、“张掖”、“安乐”、“休息”等内容,为研究汉朝时期阿拉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民族关系和行政区域划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