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苍天圣地”绽放多彩魅力

19.08.2015  10:46

  金秋胡杨美

海天一色

  8月的阿拉善,风轻云淡,绿野飘香。在沙漠地质公园博物馆门口,一批国内外游客早已整装待发,即将进入美丽的沙漠——巴丹吉林。“进入巴丹吉林,体验沙漠狂奔的惊险,独享大漠孤烟的苍凉,透视生命,净化灵魂……”一位外地游客发出如此感叹。

  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孕育了“苍天圣地阿拉善”。秀美的贺兰神韵、壮丽的胡杨秋色、浩瀚的大漠奇观、古老的居延文化、悠远的丝路文明、如今正成为阿拉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凭借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阿拉善盟不断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全盟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该盟现已拥有A级旅游景区12家,实体、非实体景区17家,旅游景点30余处;旅游星级饭店18家,星级牧家游42家;旅行社17家,直接从业人员62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3万余人。今年1至6月,全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6亿元。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

  阿拉善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月氏、匈奴、党项、蒙古等众多古代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游牧、征战,留下许多历史遗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把浓郁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中,通过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把‘苍天圣地阿拉善’打造成著名旅游品牌。”阿拉善盟旅游局局长刘冲霄对笔者说:“阿拉善大漠戈壁的雄浑、苍劲和坦荡,塑造了阿拉善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正是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才使这些旅游资源倍受世人瞩目。”

  大自然的古老神奇铸就了苍天般的阿拉善,在27万平方公里广袤神奇的大地上,阿拉善也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巴丹吉林沙漠以世界沙山最高、湖泊最多、鸣沙山群最大被誉为“上帝划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这里不仅是观光、摄影、探秘、探险的胜地,更是极限运动、挑战运动和高端旅游爱好者的乐园。金秋时节,胡杨林魅力尽显,在蔚蓝的天空下,广袤的戈壁中,化作一片绚烂的金黄。每片叶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最耀眼的璀璨,似乎是一曲生命的挽歌,凄美而壮丽。作为当今世界仅存的3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额济纳44万亩胡杨林不仅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妩媚的风姿、倔强的品格,激发起人类太多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被人们膜拜。

  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古弱水河畔,有一个曾为世人罕知的小城镇,然而,就是这个小城镇,却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数不清的“第一”,它就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地方——东风航天城。宇航中心、问天阁、发射塔,这里记载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成长,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伴随着东风航天科技游的兴起,阿拉善人民默默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质朴与无私,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公元1716年,也许是一个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的日子,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走进了阿拉善。此后,这位宗教学者、诗人在阿拉善弘扬佛法数十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众多的文化踪迹。他亲手栽植的菩提树,至今还在贺兰山下的承庆寺门前旺盛地生长。

  近年来,阿拉善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阿拉腾陶来》《巴丹吉林之夜》《天赐阿拉善》等一大批民族歌舞剧,让前来阿拉善旅游的中外游客一饱眼福。同时,举办“阿旺丹德尔杯”“苍天的驼羔”“奶祭杯”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诗歌大赛,保护和传承了阿拉善长调民歌、阿拉善仿古地毯等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如今已成为阿拉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