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老人讲述“我眼中的非遗”故事
“这些照片是我前些年在首府周边旗县的农村拍摄的炕围画,总共有30多张。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熟悉炕围画了。我小的时候在和林县的农村长大,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易起皮脱落,经常蹭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在炕的围墙上做一些特殊的工艺处理,并画上好看的图案,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脏衣污物之累。炕围画里有着几代人温情的记忆,也记载着一种生活方式。如今时代变迁了,炕围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听说炕围画也成为首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保护和传承炕围画这个民间的艺术形式,真是太好了!今天我把多年前拍摄的照片送过来,让那些和我一样还在怀念炕围画的人们一起回味曾经的乡村生活。”8月12日,首府读者陈松对记者说。当日,72岁的陈松老人将32张自己拍摄的炕围画照片送到本报,参与“我眼中的非遗”征集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特征,保护与传承五大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北方新报社携手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共同发起“最炫民族风——五大自治区‘非遗寻踪’文化之旅”大型采访活动,本活动由蒙牛乳业全程赞助。活动期间,还将同时发起“我眼中的非遗”征集活动。不管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还是研究非遗文化的工作者,又或者是《北方新报》的热心读者,凡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您都可以来稿参与我们的互动。一段文字、一张照片、一个视频……用您独特的视角,把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非遗文化与大家共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征集作品要围绕“我眼中的非遗”,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你知道的,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故事。作品要求原创,字数不得超过1000字,图片可以是单幅,也可以是组照(不超过3张),视频要求自己拍摄(不接受资料视频)。来稿一律以电子版形式提交,注明作者简介、联系电话等。请自留底稿,作品原件不予退还。9月11日投稿结束。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请关注《北方新报》官方微信参与活动。(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