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深化合作集结号 开创京蒙合作新局面 ——乌兰察布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之七

13.12.2018  15:53

自2011年,乌兰察布察右前旗与北京大兴区建立起了对口帮扶,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该旗积极承接首都企业转移,以产业合作方式推进京蒙扶贫协作。几年来,先后承接京津冀地区重点项目21个,园区累计入驻企业52家,完成投资23亿元,解决就业4300多人,带动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图为来自北京的内蒙古薯都凯达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常耀宗 摄

今年,在京蒙对口帮扶工作中,北京老宋瓜王落户乌兰察布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并租用当地群众50个温室。如今瓜棚内,地面上太空南瓜互相争王。 常耀宗 摄

京蒙合作由来已久。从1996年京蒙两地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迄今已有20余年。十二五”期间,乌兰察布成为京蒙对口“重点帮扶对象。凭借着天然的地缘优势,我市与首都在经济、教育、医疗、 科技 、文化、旅游等方面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在重点地区对口帮扶中,京蒙两地共同发力,最初的“输血式帮扶”正在悄然转变为“造血式合作”。

进入“十三五”时期的乌兰察布,愈发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与干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京蒙合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承接产业转移 融入首都经济圈

近年来,随着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双方就深化区域合作一直保持密切的互动交流。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京对接京蒙帮扶工作,2017年11月2日至28日、2018年1月18日至20日,市委书记杜学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费东斌率我市党政代表团赴京对接京蒙帮扶工作,双方就如何加强经济合作,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

在加强交流之际,我市紧抓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重大机遇,先后出台下发了《关于做好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若干政策意见》《乌兰察布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同时积极打造政策“洼地”,因地制宜出台了包括项目审批、建设规划、工商注册、融资支持、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一揽子优惠政策,下大力气专项开展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工作。

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就是“慕名而来”的企业代表之一。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健康休闲食品产业园区。目前,一期工程投资5亿元,实现年加工薯条6万吨;二期工程计划投资8亿元,已于2018年初开工,预计到2020年底全部投产,每年可加工马铃薯16万吨,果蔬10万吨,豆类3万吨,产值26.4亿元,可带动当地马铃薯、果蔬、豆类等农产品种植面积10万余亩,涉及到种植户8千余户,提供就业岗位600个。

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只是越来越多好项目在乌兰察布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大力承接首都产业转移,融入首都经济圈,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乌兰察布加快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今年上半年,我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工作,新引进项目68个,目前已签约落地15个,总投资75.52亿元。同时以北京市国资委帮扶行动为有利契机,积极促进两地产业合作,目前各旗县市区正在同21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对接联系,其中1家企业投资的项目即将开展调试工作,预计10月投产,5家企业已来我市进行 深度 考察。

借助首都教育资源 教育合作育英才

扶贫先扶智。京蒙合作以教育对口帮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通过引进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形成本地的良性竞争态势,依托名校创办名校,加快乌兰察布教育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步伐,推动乌兰察布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就是京蒙教育帮扶合作的典型代表。据了解,北京八中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乌兰察布分校短期讲学,开设专题讲座;乌兰察布分校每年新招聘的教师全员赴北京八中进行岗前培训;两地还进行网上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校际间教研合作。

经过实践和探索,我市与北京相关区县、学校的对口帮扶合作工作在帮扶政策、途径、内容、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稳定、持久的工作机制,相关区县之间、学校之间达成了广泛的共识,部分学校在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师资培训、信息共享、教学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缩小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与先进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目前,北师大集宁附中、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北京二中集宁分校建成了名副其实的北京名校的分校。全市11个旗县市区均与北京的一个区教委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并重点扶持13所中小学和5所职业学校与北京重点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合作关系,两地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也建立了教师培训、师生访学、中层干部挂职等帮扶机构,实现了教育对口帮扶合作的全覆盖。今年上半年,两地教育部门继续深化沟通对接,通过跟岗学习、挂职锻炼、骨干教师培训等方式,已培训校长30名,教师170名,下半年还将培训校长50名,教师700名。

打造合作示范园 产业合作结硕果

2013年,依据大兴区发展“飞地经济”、拓展产业空间和我市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我市与北京市大兴区确定共建合作产业园,通过优势互补,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打造京蒙合作示范园区。

共建合作产业园以来,双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等,察右前旗还在大兴区设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双方共享招商、科技、优惠政策和管理平台,共同探讨联合开发、互利共赢模式,在工业、农业、金融商贸、旅游、能源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区域合作。

项目入驻是最好的证明。广明投资管理公司蒙药城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200亩,主要建设蒙中药材交易中心、仓储加工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育种种植基地、研究院、腐殖酸生产研发中心;河北禄巨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塑胶运动地板制造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300亩,全部建成运营后,年可实现产值1.2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80个;河北富宝塑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医药塑料包装制品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500亩,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1.55亿元,税收8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

大企业接踵而至,好项目落户安家。截至目前,察右前旗京蒙合作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228户,其中国内500强企业2户,知名企业4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实现税收收入3.89亿元,从业人员达10000人。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所勾勒出的发展蓝图是清晰可见的。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科学种植富农民

今年年初,在京蒙对口帮扶工作中,老宋瓜王京蒙西瓜产业园落户察右前旗玫瑰营镇。

老宋瓜王产业园共有种植大棚50座,观光大棚2座,采用立体栽培模式,果实360度无死角光照,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无农药残留,一棵瓜秧只长一个瓜,保障营养全供给,瓜形圆润无色差、甜度均匀,品质上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京老宋瓜王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租赁贫困户大棚,带动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订单种植西瓜,并组建优秀的技术管理团队,手把手教当地贫困户种植西瓜技术。

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绍堂表示,公司不仅对本地的农户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还提供品牌和市场,在后期发展为订单式合作,以此逐步将“老宋瓜王京蒙西瓜产业园”打造成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打造成当地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基地,打造成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基地。

这份“甜蜜产业”的经营板块不仅有生产销售,还有试验示范、观光采摘等,同时还引入北京大兴区“老宋瓜王”瓜艺苑的成功运营经验,打造观光型温室,为游客展示室内绿色生态。目前,观光型温室已面向游客开放,温室内布置了一系列观赏蔬果,有形如其名的“香炉南瓜”、200多斤的巨型南瓜、结80多颗果的西瓜树等。

大兴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大兴区还将加强对察右前旗资源优势、招商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工作,提高企业对察右前旗的认知度。在前期对接的基础上,会同相关乡镇组织意向企业来乌兰察布进行考察、对接,促进企业投资。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大兴区内企业采购、收购当地农畜产品,增加当地贫困户收入,助力当地脱贫工作的开展。

在获得帮助之际,乌兰察布也积极回馈北京。近年来,乌兰察布一直致力于打造首都的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以及首都的清洁能源站、放心菜篮子、避暑度假村和绿色大屏障。北京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和餐桌上大部分绿色优质冷凉蔬菜、马铃薯、牛羊肉等生活必需农畜产品均来自于乌兰察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与乌兰察布市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制定了京蒙(乌兰察布)对口帮扶合作“十三五”规划。乌兰察布将紧抓机遇,继续积极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大力吸纳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好北京对口帮扶机制,在产业、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与北京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 

乌兰察布8成京蒙协作项目资金用于产业
2018年,乌兰察布市在京蒙扶贫协作中,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