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之恋”:一袋土豆,温暖一方草原

17.04.2015  18:06

  古林人文纪念园爱心义卖土豆现场。(周亚军摄)

  4月初的内蒙古出现了“倒春寒”,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在草原青城呼和浩特,市民自发组织的“援助小浩博”爱心接力在传递;温情以“力透纸背”的感召力,让这个不太温暖的春天呈现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来自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哈拉合少乡鸭老坝村的张忠恒今年31岁,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土豆哥”。“土豆哥”因卖土豆而得名——张忠恒6岁的儿子张浩博患有“苯丙酮尿症”,每月所需的“特殊食物”低蛋白粉要花费近5000元。原本已负债累累的张忠恒为了不让孩子“断粮”,只得将家中4万斤土豆拿来“贱卖”。

  “援助小浩博,爱心买土豆”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被市民广泛获知,有爱心组织自发联系场地帮助张忠恒“义卖”,现场设置在公园、游乐场等地。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赶来了,晨练的大爷大妈赶来了,在校的大学生赶来了……价值2万元的土豆最终募得善款12万余元,“土豆哥”哽咽了:“孩子,有这么多的人在帮你,我再不是一个人扛了。”

   “可怜的孩子只能吃特制食品”

  见到“土豆哥”的时候,他刚刚卖完4万斤的土豆。这个84年的小伙子看起来疲惫不堪,生活的重担让他看起来远远老于实际年龄:“这5天一共也没有睡10个小时”,连续几天搬运土豆、超负荷的劳动让张忠恒“坐骨神经痛”老毛病又犯了,走路一瘸一拐的,“站起来”都很吃力。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以盛产土豆闻名,张忠恒家世代务农,种植了90亩的土豆。几年前,父母相继患癌去世;随后不久,一周岁的小浩博被查出患有“苯丙酮尿症”,这让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农家雪上加霜。

  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PA)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可怜的小浩博不能转化普通食物中的苯丙氨酸,只能吃特制食品。”说起孩子的病,张忠恒一脸的愁苦。“我们平时吃饭都要分开吃,先给孩子吃饱,然后我和他妈再吃。”

  普通的大米和白面、鸡鸭鱼肉等日常食物中含的蛋白质过高,小浩博都不能吃。“那些食物对浩博来说就是‘毒药’,会让他变傻、自虐,甚至死亡。”

  张忠恒回忆,春节时家里做了肉菜,小浩博闻见香味也想吃,“哭喊的厉害”。“但是我们不能给他吃啊,给他吃肉就等于害了他”。

  2014年4月份,小浩博开始在内蒙古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为了配合小浩博做康复治疗,张忠恒租住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喇嘛营子村。

  “以前住在武川老家时还不觉难,现在出来后要租房、日常生活、交电费,都是开支花销。前看着小浩博就快断粮了,我只好把家里储存的土豆拿出来贱卖掉。”

  在“土豆哥”最困难时候,他偷偷去买过一次血。“卖了500元,看来B型血不值钱”,张忠恒苦笑。

  在康复中心做康复的同事,张忠恒和妻子吴瑞英在家中也帮助小浩博做康复训练:“好心人送来了光盘,我们就按照光盘上教的去做,一天也没有落下过,这对小浩博康复也很有帮助。”

  张忠恒租住的房子十平米左右,房间里摆放着几样简单而破旧的家具。张忠恒揭开用面板盖着的食物,告诉记者这是小浩博的“美味”。一盘小馒头,一碟包子和几块葱花饼:“这些都是用特制的面粉做出来的。”

  张忠恒所说的“特制的面粉”是指特制低蛋白自发粉。“平时还要搭配蛋白营养粉(无苯丙胺酸型)和全营养粉(低苯丙氨酸营养粉),这些‘特制食品’每月要花费近5000元。”

   “给孩子一个家,再难也要在一起”

  “土豆哥”张忠恒是个能吃苦的人。他一直在呼和浩特打工:“做建筑工,在工地上搬砖、扛水泥、扎钢筋、运沙袋,5吨重的沙子一袋袋扛上五楼中间不用歇。收工的时候真是没力气了,瘫在地上。”但是第二天有了活,张忠恒依然咬牙坚持去做。

  在张忠恒看来,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我不能半路把小浩博的粮断了。”

  小浩博4岁的时候会走路了,“我和他妈永远记得他第一次叫爸妈的样子,他学会走路后不久,有次他妈用橘子逗他,喊妈妈就给吃橘子,他一下子就喊出来了。”说到这,张忠恒有些兴奋。

  “我当时还有些着急,咋让他叫爸啊?我想起他喜欢火光,就用打火机打火给他看,想看就得叫爸爸。他一急就喊了。”说起这些,张忠恒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么好的孩子,就是把我的命没了,我和她妈也不能丢下他。”

  张忠恒和记者谈话的时候,妻子乔瑞英默默地听着,锅里热着小浩博的饭。这位不善言谈的母亲选择“沉默的坚强”。张忠恒说起妻子流泪了:“我亏欠她太多了,她跟着我受苦、受穷,没有她我一个撑不下来。”

  患病的小浩博易饿,一天要吃4、5餐。张忠恒告诉我们,孩子的“特制食品”缺乏营养也让小浩博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孩子情绪也受到病情的影响,有时候易怒。

  在妈妈吴瑞英热饭的时候,小浩博又饿了。他生气地把一个特制小馒头扔到地上,用脚踩着。吴瑞英揽过孩子、用力抱住他安抚着:“饭马上就好了,马上就好了。”

  “孩子活着,这个家是完整的”,即使在最艰难、绝望的时候,“土豆哥”坦言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再难也要在一起。”

  张忠恒建立了“苯丙酮尿症”微信群,和群里的孩子家长讨论康复方案,食物购买等问题:“一个同样来自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7岁的‘苯丙酮尿症’小患者,父母坚持不下去了,已经放弃,任由孩子随便吃普通食物。”张忠恒说起这件事,不由得惋惜、心痛。

   “这是一座充满大爱与真情的青城”

  “土豆哥”张忠恒有一个笔记本,在这个已经被翻的皱皱巴巴的小本本上,张忠恒记录着他的“感恩名单”。

  北垣小学:3035元;

  土左旗广播电台:600元;

  新城区刘阿姨:2000元

  青城公益协会:6000元

  回民区大爷;100元

  电力中学郭老师:3000元

  ……

  “我现在和小浩博说,是众人把你养大的,长大了一定要回报社会。”张忠恒说自己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能够伸出援助之手:“真的是没有想到,心里非常感激。”

  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向日葵爱心义工”组织,在得知“土豆哥”的遭遇后,开始帮助他卖土豆。

  “张忠恒忙不过来,我们就自己组织去他武川家中的地窖里搬运土豆,我们一共去了10个人,搬运了4个小时,终于在夜里11点多把1万多斤土豆运回市里。”向日葵义工组织发起人张芳告诉记者。

  “爱心土豆”义卖的场地选在一家大型游乐场的门口。早上8点钟,现场就汇集了很多人。“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早上出来晨练,看到后把随身带的零钱都找出来,其中面额最大的一张是50元,大爷就捐了500元;没过多久,大爷又回来了,说是回家又取了钱,返回现场又为小浩博捐款。”爱心义工李冬梅告诉记者。

  呼和浩特市顺丰“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们也赶到了现场。车队的师傅们建立了微信群,“爱心援助小浩博”的消息一经发出,很多人一大早都赶过来。

  据报道,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考虑到参与市民的安全,新城区城管六中队队长史平来到现场,为小浩博捐款之后,帮助协调场地,将地点从马路边转移到广场更开阔的地方。

  与此同时,“土豆哥”卖土豆的现场也被市民“包围”。市民争相购买土豆,也有人默默捐款;带着孩子的老人、上班族、小学生……不同职业、年龄,没有更多的语言,“援助小浩博”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于是在“土豆哥”的笔记本上,好心人的名字变成了:回民区刘阿姨,新城区大爷,电力中学郭老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王昊联系校学生会,在校园里为小浩博发起捐助:“我们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帮助小浩博渡过难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营业部爱心团队为小浩博捐助15860元。

  呼和浩特市“青城公益”爱心协会将小浩博的遭遇发到微信平台,阅读量达10万余次,筹得善款6000余元。协会会长池云鹤在为小浩博筹善款的同时,还呼吁协会关注类似病患。

  池云鹤告诉记者:“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贫困无助有过切身的体会。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小浩博,‘土豆哥’一家就不会再无助。”

  就在我们采访“土豆哥”的时候,仍然有爱心市民不断打进电话询问土豆是否卖完、如何能够帮助到小浩博。

  和“土豆哥”同在赛罕区喇嘛营子村居住一位村民大姐王补娥,得知“土豆哥”一家的遭遇后,主动把自家的房子收拾出来给张忠恒一家住:“我家在市里买了楼房,这处房子我腾出来给他们住,能帮就帮他们一把。”王补娥关切地劝说张忠恒:“有这么多人帮助你,你一定要坚持住,浩博会好起来的,我们都能看得到。”

  “这是一场爱心的联动和接力,小浩博的事情把大家的心汇聚到一起,让我们看到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所的传递的人间大爱与真情。”爱心市民张芳感慨道。

  人民网呼和浩特4月17日电(记者白建平富丽娟实习生陈立庚贺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