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杨文海和他的面塑

26.01.2016  11:26

  说起包头的面塑传人,杨文海被许多包头人熟知,他不仅仅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来,还成功地将面塑艺术带到小学课堂。

  “同学们,先把棕色的面团分成两份,一份搓成长条,一边粗一边细,我们把它做成树干,另一份我们要分成很多小份,做成树枝……”在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杨文海正在仔细地教同学们做面塑,他把这古老而奇特的民间艺术带到了学校里。

  今年56岁的杨文海每周都会到东河区的两所小学教孩子们捏面塑。仅凭一己之力将这门传统手艺带入课堂,这样的事儿少之又少,但杨文海却做到了。

  传道授业很开心

  每到星期五下午,杨文海都会拎着一个大包,来到市第一实验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上面塑课。七年里,他风雨无阻,把所学到的手艺一一传授给孩子们。

  2015年12月24日,这天是圣诞节,杨文海早就答应孩子们,如果碰巧遇到圣诞节上课的话,会教孩子们用面团做圣诞树。15时35分,开始上课了,杨文海一步一步地讲解,慢慢地操作,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圣诞树。

  杨文海被聘为市第一实验小学课外辅导员已经有7年了,每个星期三,他都会在家里做好星期五上课所需的面团,并把他们分成80多份。在上课时,把这些面团发给孩子们。他的面塑课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以至于学校不得不限制报名人数。

  对于孩子们来说,经常接触的面粉会变成不同颜色的面团,通过自己的小手,把各种颜色的面团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小动物,这就像魔术一样吸引他们。

  每节课,杨文海都用心教孩子们,孩子们也学的特别用心,“孩子很有灵性,有时候做的东西比我做的都好,还会自己创作出一些作品来。面塑,虽然是传统的手艺,但是和现代思维相结合,会创作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作品。”他说。

  四年级一班班主任张老师说,不光孩子们喜欢上杨文海老师的课,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很喜欢上他的课,他的课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感受专注一件事情的心境。

  弃商学艺不后悔

  上世纪90年代初,杨文海经营着一个茶叶铺子,由于铺子生意冷清,他经常坐在门口歇凉。在不经意间,他发现有一个捏面塑的人在门口吆喝生意,一连几天,这个人都出现在他的店门口,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个卖面塑的生意非常好。

  晚上回到家,他思前想后,将自己想学捏面塑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极力反对。可他还是执意想学习面塑艺术,几天后,杨文海关掉了铺子,在东河区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个在他门前卖面塑的人,终于在人民公园里找到了捏面塑的江苏人左一伟。

  跟着左一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杨文海开始了自己的面塑生意。当时的他每天穿梭在东河区的大街小巷,每当传统节日及庙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天道酬勤收获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和师傅掌握了基本要领后,杨文海一门心思研究面塑技艺,经过多年钻研,现如今,他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创新。

  杨文海最擅长人物面塑,也就是捏面人儿。以神领形、神形兼备,面人儿做的好不好,主要看够不够传神。不同的人物还需要有不同的神态。比如制作一个女性的面人儿,就必须体现眼神妩媚、鼻子小巧、嘴角微翘。在原料使用方面,他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方法,研制出添加防腐剂使面塑作品不发霉的新技术。

  2010年,杨文海凭借着自己的手艺,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杨文海被评为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多次获得大奖,并在我市各文化馆展览。

  2014年,杨文海制作了以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为主题的卡通面塑形象。目前,杨文海正在制作以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为主题的人脸艺术作品,现在已经完成44个民族的作品。(记者梁晶晶)

[责任编辑 赵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