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决策力由何而来?

10.12.2014  17:03

领导的决策力由何而来?

赵九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这不仅可以有效规范行政决策行为,而且对提升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者应当具备起码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否则,难以担负“一把手”的重任。而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决策力的领导还为数不少,他们不是因为知识匮乏、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就是由于缺乏胆识、勇气,创新意识不强、不敢担当而导致其决策力低下,因此,在群众中没有威信,难以服众,得不到下属的支持和拥戴,致使工作滞后,事业无法推进,长此以往引起群众不满,甚至反感和消极应付。这种为官不能,决策不力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和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和部门内表现尤为突出,危害极大,这就难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究竟领导的决策力由何而来?

  决策力由经验阅历中来。从决策的基本概念看,只有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对事物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有全面地了解和熟知,才能做到决策科学。所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工作磨砺、社会锻炼,以及长期在某领域的专研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必然对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阅历浅、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领导者必然决策力低下,甚至难免决策失误。经验源于实践,是长期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只有经历挫折、失败,只有深度阅世,才能发现和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选择最佳的目标和行动,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注重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对于提升履职中的决策力是有积极作用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最基层领导做起,而且长期在地方不同岗位、不同地区担任不同领导职务所具备的深厚工作阅历和积累的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为其日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科学决策离不开,而且依赖于领导者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

  决策力由学识修养中来。古代选士讲究唯贤才是举,品德上的贤良方正,是首先要考虑的,其次是人的学识、才干,与今天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相同无异。决策力体现领导者的智慧和品德,换言之,决策者的智力能力与个人品德决定着其决策力的高下,领导者只有厚德博学才能决策科学。三国时期诸葛孔明不但知天文、晓地理,文韬武略,而且品行中正贤良,才有联吴抗曹、火烧曹营、六出祁山等一系列重大英明决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不朽功绩。再有康雍乾三代帝王,无不是饱学之士,文化底蕴深厚,能文善武,而且胸怀社稷安危,勤政为民,为人表率,才有了康乾盛世,国泰民安。可鉴,决策力依赖于领导者的学识和修养。那么,具备什么样的学养水平才能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呢?笔者认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对一般领导者要求似乎苛刻,但掌握必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真才实学是最起码的要求。个人修养方面应当做到言为士则、行为士范,为人诚信守正,做事清廉无私,有宽广之胸怀,淡定之气度,优雅之涵养,高品位的情趣爱好。最忌妒贤嫉能、掩贤隐长、刻下谀上之不良品格。可以想象,不学无术,无真才实学,品行不端之领导者,谈何决策科学?

  决策力由集体智慧中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戴伊曾说:“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如果一个人说了算,大家就不会干了。”实践证明,如果做领导的,尤其是“一把手”妄自尊大、个人崇拜、搞“一言堂”,用一个人的大脑代替集体意志,必然挫伤下属的积极性,使自已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必然导致决策失误。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领导也不例外。纵观古今的领导者,但凡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单纯依靠个人的能力,而是充分、有效地借用了集体的智慧。汉刘邦依仗韩信、张良等一批干才的集体智慧才灭楚立汉;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无不都是发挥团队精神,凭借集体智慧成就了伟业。所以,作出决策前,需要充分酝酿,征求各方意见,收集民调意愿,集体讨论,最后进行民主决策。只有依靠集体智慧作出的决策,才能被有效的执行。聚合集体智慧的民主决策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决策力由胆识和勇气中来。决策是讲究时机和机遇的,贻误时机是决策之大忌,领导者要有迅速判断、迅速决策、果断行动的能力,而果断的决策力常常需要领导者具有超凡的胆识和勇气。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缺乏勇气和担当,就会错失决策良机,使决策效果大打折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凭借自己卓越的胆识和勇气,抓住国际、国内大好时机,果断打开国门,作出改革开放的划时代的重大而英明的决策,使中国摆脱了落后和贫穷,实现了国强民富。可以说,勇气和胆识是领导者正确决策、成就卓越的必要条件。

  决策力由求真务实中来。决策正确与否要看决策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是否切合实际,行动方案是否可行。充分认清决策时的主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权衡利弊,分析形势与环境,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实效为目的,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应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干事创业,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倡导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抵制唱高调、说空话、说大话。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从实处着眼,实实在在地谋事想事,谋求实效,才能使决策无误、可供执行。工作中重大决策的作出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克服决策前拍脑袋,决策执行中拍胸脯,决策后有了问题拍屁股的随意性。

  总之,领导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是决策的能力保证;广博的学识修养和专业知识是决策的智力保障;善用集体智慧的心胸襟怀是决策的人格支撑;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是决策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