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足迹】飞天梦在故乡起航

13.07.2017  20:45

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

  盛夏,骄阳似火,四野岑寂。一棵粗壮的胡杨树干上,悬挂着金底黑字的牌匾: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这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荒凉寂寞里掩藏着波澜壮阔的奉献故事。

  在宝日乌拉以南约10公里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

  曾经,这片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沙鸥翔集、锦鳞游弋,是游牧者的乐园。自1958年起,它的意义却变得不寻常了。经过综合考证,中央作出在此建设导弹试验靶场的决定,人民解放军新组建的8120试验基地部队进驻宝日乌拉以南地带。为国防建设需要,额济纳旗政府机关、苏木单位及2个苏木260户1400多人都要搬迁,同时搬迁的还有当地最大的寺庙——江其布那木德令寺,以及70381头牲畜。

  “部队派车拉走了老人、孩子和行李。我们拆了房子,收拾细软,牵着骆驼、毛驴,赶着牛羊,离开了家。骆驼和毛驴的蹄掌都磨破了,就不断用布和皮子包裹。”76岁的老牧民南斯勒玛回忆说,最难的是缺水,有时走10多天也遇不上一口井。大家只好不洗脸,风餐露宿,蓬头垢面。

  人们按计划到了140公里外的古日乃,用红柳扎羊圈,用芦苇捆围房子,挖地坑躲避沙尘和寒冷。临时搭建的蒙古包,四面透风,炉火的能量显得微不足道。“那年冬天很冷,很多羊都冻死了。”南斯勒玛说。

  恶劣的生存环境出乎意料,4年后,大家不得不再次出发,去往中蒙边界马鬃山寻找适合的家园。马和骆驼常常被冻死,或者被狼咬死,人和牲畜仍旧无法适应。1966年,牧民们再度搬到赛汉陶来苏木,留在了这个宜居宜牧的新地方。

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

  理论上牧民搬迁工作于当年9月结束,实则断断续续进行了8年,辗转跋涉了700多公里。期间,百余人去世,以老人幼儿为主。据相关资料记载,额济纳旗政府从宝日乌拉搬回赛汉陶来苏木2年后,又迁至达来呼布镇,这就是“三易旗府”的佳话。

  路很长,牵挂更长。南斯勒玛记得,她用泥土做了好几只牛、羊、骆驼,留在了宝日乌拉的红柳林里。“第二年,我回去还为它们修补破损的腿和角。十几年后再去,红柳林没了,那些牛、羊、骆驼也没了……

  岁月无情,记忆仍有温度。当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创者聂荣臻元帅多次饱含深情地说:额济纳旗人民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有机会一定要回报。今天,额济纳人民会自豪地应答: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南斯勒玛后来当上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党支部书记,与试验基地一直有来往。“当时旗里不好买东西,就去基地买;女人难产,就送部队医院;部队还给牧民免费盖房子,大概有五六十间;每次敖包会,还会给牧民放电影。牧民则把羊粪送给部队当肥料。”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一直保持至今。

  2008年,南斯勒玛第一次由旗里干部带着去东风航天城看卫星发射塔。以前,她认为这是秘密的地方,没想过要去。这次参观后,她决心组织一次返乡观光活动,并在2010年7月成行。

  “本来只准备安排那些在搬迁中出生的中年人去看,通知了200人,但最后来了七八百人。年纪最大的89岁,还有人坐着轮椅,拄着双拐,由子女搀扶着。”那动人心魄的场面,南斯勒玛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寻根之旅,牧民身着节日盛装参观了2号发射塔、烈士陵园、展览馆、43号发射塔,还有宝日乌拉旧址。一排排挺拔的白杨、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幢幢红色的楼房、一片片娇艳的花儿,还有卫星发射塔在儿时放牧之处拔地而起……人们看着看着,蓦地泪流满面。

  这里书写了许多中国第一——第1枚地对地导弹、第1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第1颗人造卫星、第1颗返回式卫星、第1枚远程运载火箭,还有神舟系列飞船……魂牵梦萦的故园成了华夏儿女心中的航天圣地,返乡观光的牧民感到由衷的欣慰,他们说,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相恒义 陈春艳 刘宏章 李文明)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