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饲料原料论坛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

06.05.2015  09:42

  解析饲料行业新常态跟踪原料市场新变化

  4月23日,由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主办、大连商品交易所特别支持的2015饲料原料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2015年饲料原料的相关政策、供需形势和价格走势再次成为饲料养殖业者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下,饲料行业面临“转方式与调结构”的压力,本届论坛从多角度立体化剖析了大宗饲料原料供需形势、饲料和养殖业当前运行特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原料贸易的影响,为打造畜牧饲料经济增长新动力献计献策。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希荣,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沙玉圣,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高小真,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胡柏剡、左克锋等领导、专家、企业家和国内外饲料行业500余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由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沙玉圣主持。

  李希荣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2014年中国饲料工业面临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生猪价格低迷、家禽业萎缩、水产业增长乏力的形势下,我国饲料工业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工业饲料总产量达1.97亿吨,增长率为2%。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作出了“新常态”的形势判断,在今后一段时期,饲料工业的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保障产品安全。本次论坛的举办,就是为了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推动饲料行业科学健康发展。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高小真在致辞中表示,饲料原料论坛是大商所加强与饲料行业合作、深化服务的重要活动。油脂油料行业和饲料养殖业都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行业,为了帮助饲料企业加强对原料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尤其是提高中小型饲料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积极性,大商所将推出各种便利的制度和创新服务,吸引大批饲料企业进入期货市场,提高期货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近年来,大商所通过加大期货新品种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农产品期权工具,创新市场服务新手段,加强行业培训力度,不断探索市场服务新模式,为各类和各种规模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服务。大商所将进一步围绕会员、客户、机构和各类市场服务主体,从全市场、全业务链的角度统筹创新发展,把平台创新、产品创新、工具创新、服务创新结合起来,延伸市场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围绕当前宏观形势与政策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进行了解读。他认为,2014年GDP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分别为24年和20年来的最低点,2015年惯性下行的可能性更大。当前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经济结构变化明显,资源密集型产业疲弱,出口需求减弱。当前压力下中国经济保持7%的增长实属不易,GDP增长的绝对值创六年来最高,内需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动因,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且与二产比重差距拉大,今年第一季度,三产首次超过GDP的50%。

  他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企业的根本困难是产能过剩而非需求不足,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由市场解决效率问题,由政府解决公平问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应该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俊勋在对2014年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生产形势进行回顾时指出,畜牧业方面,2014年总体形势有盈有亏,生猪处在维持状态;蛋禽产能削减,价格走高,效益良好;生鲜乳效益持续走低;肉牛肉羊价格处于相对高位,效益稳定,但逊于往年。饲料方面,2014年工业饲料总产量1.97亿吨,同比增长2%。由于新的环保法、饲料相关法规的实施,饲料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畜禽养殖利润空间遭遇到价格“天花板”下移和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必须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要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加快农牧结合,治理农业污染。他将当前畜牧饲料行业的运行特征总结为:畜牧方面,一是产量总体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二是区域布局从东部向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转移,三是环境约束刚性化,四是消费波动对生产影响加大,五是集团化、一体化、全产业链加快发展;饲料生产方面,一是创新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技术将带来新机遇,二是规模化的优势将体现的更加充分,三是产业链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四是生物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顾客需求的价值创新在变化,如何提供平台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价值贡献能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互联网2.0时代,饲料行业面临两个根本因素的改变:一是行业本质的竞争要素改变为有效市场、精准用户、流量、大数据和价值创造,二是增长逻辑改变为“质变+量级”的非线性增长。互联网2.0时代,真正的价值创造是产品至上、服务为王、共生经济。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都是取决于组织建立客户价值的核心逻辑,因此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回归顾客价值,其核心是平台开放、产品极致和专业服务。陈春花认为,农牧企业能否在互联网2.0时代体现自身价值,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理解范围经济,重视区域内产业协同;二是在变化中谋发展;三是在做好产品和专业服务,注重效率和创新。具体方法是设定目标并寻找资源,更加重视市场份额而非市场本身,远离竞争,以及培养增长性的思维惯性。

  美国谷物协会北京办事处主任楼瑞恩介绍,2014年美国玉米丰收,比2013年增加980万吨,但2015年产量将比2014年大幅下降近3000万吨。玉米需求方面,美国燃料乙醇需求增加,饲料需求增长缓慢,玉米出口将大幅度增加。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等主产区2014/15年度的玉米产量和出口量将略有下降,消费量将增加,库存下降。他分析,美国DDGS是否增产取决于燃料乙醇在其国内的推广使用和乙醇出口是否增长。他还分析了美国高粱的生产形势,作为玉米替代品,预计高粱的出口还将不断增长,而美国高粱产量由于中国进口而处于历史高位,并会刺激高粱播种面积的增长。

  中国玉米网总裁冯利臣将2014/15粮食年度售粮情况总结为“启动早、收得快、政策好、入库多、库存高、一直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继续执行玉米临储政策,贸易商看好后市,收购启动早,各企业均以临储为目标,争相采购粮源。临储敞开收购,使得临储入库量持续维持高位。新粮上市以来,企业开秤价格同比偏高,贸易商采购热情高涨,售粮价格基本维持高位。

  他认为,中储粮收购政策提高了粮食储备,有利于稳定粮价,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从国际市场获取更多低价的高粱、大麦和DDGS等原料。截止4月20日,东北玉米临储量已经达到8217万吨,占总产量的88%。临储收购创天量将会导致高价粮外运困难,丧失价格优势,最终倒逼东北临储拍卖现身。今年玉米价格的最高点已经在3月份出现,8、9月份不会出现高位。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希荣在论坛上对新常态下我国畜牧饲料行业的新特征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新的判断,就是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他认为,“常态”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常规的、经常的状态;二是长期的状态,即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维持中高速增长。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李希荣秘书长总结了我国畜牧饲料行业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畜产品消费形式发生新变化,消费总量增长乏力,过度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泡沫被挤出,消费回归正常。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新变化,当前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但存在结构性短缺和阶段性过剩。畜牧业产能过剩,需要对产能进行调节,由企业自身来解决问题。国内外畜产品供应发生新变化,出现价格倒挂,国产畜产品将受到进口产品冲击。区域布局发生新变化,体现为“南压北扩”,即产能由南方禁养、限养区向北方转移。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新变化,散户退出加速,规模化发展速度放缓。畜牧业制约因素发生新变化,养殖用地和环境因素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新因素。畜产品营销方式发生新变化,网购、电子营销等新途径将不断增长,但存在标准严重滞后的问题。畜产品消费结构和消费意识发生新变化,消费者更注重营养和安全,禽肉消费将会增加,猪肉消费下降。畜牧业生产收益发生新变化,畜禽养殖利润空间遭遇到价格“天花板”下移和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利润率降低。粮食供求发生新变化,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青贮用玉米、苜蓿草种植将得到推广,实现种植和养殖共同发展。草原畜牧业发生新变化,需要大力发展人工草料,实行草畜人工圈养,以满足消费需求。畜牧业政策环境发生新变化,如取消母猪补贴等。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韩彦明博士做了题为《全球大豆产品的饲料展望》报告。据4月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达3.15亿吨,其中美国产量预计1.08亿吨,全球豆粕消费量约1.17亿吨,均呈上升趋势。作为全球第一大大豆进口国,中国2014/15年度大豆进口将达7400万吨,远高于其他国家。他分析,未来一年全球大豆产量应该变化不大,但消费趋势无法预测。对于未来全球粮食生产形势,他认为,人口的增长必将带来粮食需求的增长,要满足粮食的供给,更多地需要依靠生物技术,在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保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粮粮油油脂油料部廖克功回顾了2014年全球棉籽菜籽及饼粕供求形势,对2015年的定价因素等行情进行了分析。2014年国产菜籽受成本价格影响比较扭曲,实际消费总量下滑。而菜粕进口80万吨,国产菜粕减少103万吨,消费增加120万吨,增加部分主要用于抵消棉粕产量的下降。棉花受目标补贴价政策及其细则出台较晚影响,农民收益减少,2014年棉花产量下降10%以上,而2015年棉花种植面积仍有较大下降,预计棉粕产量下降幅度将会更大。受此影响,以及国产菜籽的收储、压榨都不具备大幅增加的可能,2015年进口菜粕将持续增加。

  在对2015年棉籽菜籽的行情的展望中,廖克功认为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3月份看供应,需要关注货币政策、天气和炒作因素。第二个阶段是4-6月看需求,主要关注季度贸易、中国菜籽的拍卖政策和油粕比的量值。第三个阶段是看天气,要关注南美豆粕销售进度、中国的豆粕生产及托市政策,天气可能成为炒作的对象。第四个阶段是看行情走势的推进,关注北方的产量和销量,还有亚洲棉籽菜籽播种情况。

  国际鱼粉鱼油协会(IFFO)分析师王蒙对全球鱼粉鱼油的生产贸易情况进行了介绍。据IFFO汇总,受海洋状况影响,  2014年全球鱼粉的产量418万吨,同比下降50万吨,创近10年新低,鱼粉主产国产量从占全球产量的2/3的比下降到50%。鱼油的产量2014年同比略有下降。主产国鱼油的配额比例也在下降,从10年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不到60%。2015年鱼粉全球的产量很有可能达480吨的水平,比2014年增长60万吨左右。他预计,美国鲱鱼配额将成为2015全球鱼油产量的唯一变因,但由于收益率不甚乐观,产量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铁骑力士集团执行总裁李全主持最后的互动环节,八位嘉宾围绕饲料企业采购模式与风险控制与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为饲料企业全球化采购的代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中心总经理王建东认为,全球化采购需要整合供应商资源,充分利用信贷、国际贸易融资、国际国内利率等贸易手段。

  在如何做好集中采购方面,各位嘉宾与参会观众分享了成功经验。双胞胎集团采购经理袁继红认为一是要明确企业经营和盈利模式,二是选对专业人才,三是为采购人员提供可靠的操作平台,四是组织起可靠的采购团队。关于采购团队和技术团队怎样融合共同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杨建涛认为,集团采购首先要做到规模化和专业化,并做好与技术部门的配合,主动响应技术部门要求,发现可替代原料,配合技术部门开展考察,并依靠销售团队做好客户沟通。温氏集团饲料事业部采购中心总经理简仿辉介绍,温氏从去年开始集中采购,其优势显而易见,可以避免中间环节,减少贸易供货商,尤其是进口原料,在获得价格优势的同时提高了采购质量,避免无效采购。通威股份副总裁宋刚杰站在市场角度,认为采购部门要和经营部门配合,更加贴近市场,避免在原料采购中出现某个品种的阶段性短缺或剩余,此外,鉴于近期水产饲料呈大幅下降趋势,建议水产企业在采购中不要做太多储备。

  大连新希望圭泽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众对如何利用基差贸易控制采购成本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相对价格便宜才是基差贸易的根本,买基差的出发点是市场价格看跌,而不是便宜。采购的核心点是管理好采购利润,价差转基差才能真正实现利润。

  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春生认为,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关键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定位,明确风险点;二是决策,要由专业团队进行操作而非老总;三是考核,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中粮粮油油脂油料部廖克功分析,今年菜籽采购要重点关注国产菜籽上市进度和政策变化,同时要选择优质的供货商,避免在质量、合同履约、交货期等方面数显问题。

  在对今年9月之前的玉米和豆粕的走势判断上,座谈嘉宾判断较为一致,即玉米小幅上涨,大豆震荡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