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

21.11.2015  22:02

首府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今年清水河县对全县51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实施了以发展肉羊、肉牛养殖和种植张杂谷子为主的项目建设工程;实施了贾家湾扶贫移民小区建设项目,开展了北堡乡移民搬迁试点工作,共确认符合移民条件自然村51个、农户392户;为397户农户发放贷款2507万元,累计发放贷款8544万元。

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尔沟村是典型的革命老区贫困村,有独特的自然气侯条件,多年来,农户都有种植大蒜的传统。井尔沟大蒜具有品质好、辣味浓、耐存放的特点,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去年,该村以此为落脚点,在广泛征求贫困农户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扶贫项目为大蒜种植,共覆盖贫困户128户、216人。为畅通销售渠道,井尔沟村引进内蒙古巧妈妈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参与合作,农户产出的大蒜由该公司保底价回收,用作公司加工蒜醋和蒜蓉酱的原料,同时对种蒜农户予以种植补贴,扶持方式精准到位。

和林县舍必崖乡引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在水口村专门成立了“常胜蔬菜合作社”,采取“订单”模式,引领村民扩大特色蔬菜种植面积。今年种植西瓜1000亩、红萝卜100多亩、葱100多亩、高产玉米6000多亩等,并养殖奶牛500多头,村民依靠特色种养业陆续走上致富路。同时在柴六营、麻黄圪洞村建起了联户养殖场;黑麻洼村建起了标准化肉驴养殖场;小甲赖村建起了12万只青年鸡场与上千亩特色蔬菜基地,并开工建设15万头养猪场与花卉产业基地。

以上县、乡镇、村精准扶贫措施只是我市各地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开始,呼和浩特市便对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目前我市有自治区级贫困村67个,市级贫困村140个、贫困户24904户、贫困人口60658人。通过了解贫困户、贫困村的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确定帮扶措施,实施动态管理。

识别贫困户是基础,如何使贫困户脱贫是关键。

首府以贫困群众愿意干、想干和能干成的产业项目为出发点,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落脚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由贫困村村民自主选择项目,4年连续扶贫,每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坚持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做到“四到村四到户”,争取到2017年使列入“四到村四到户”工作范围的贫困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全部稳定脱贫。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人帮,都有人带,去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呼和浩特市2014——2017年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实行“领导挂点、一把手负责、单位引领、企业参与、干部帮扶、社会支持”的形式,对207个重点村进行帮扶。重点帮扶村有副厅级以上干部带头联系,有副处级或副处级后备干部带队,有党政机关帮扶、有企业帮扶,形成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党员干部带动的工作格局。组织全市178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呼有关部门、27所学校和16家医院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能人和合作组织参与,形成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能人+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培育典型户为重点,采取入股、控股和效益分红等方式,增加投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稳定脱贫奠定基础。

今年,呼和浩特市继续加大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加快推进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开工,将扶贫开发工作与低保、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及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互助幸福院、就地实施产业项目、救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有序转移相结合。通过实施“靶向疗法”和“滴灌式扶贫”,努力提高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度,真正做到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帮助每一个贫困户“斩断穷根”,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塞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