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民族团结繁花似锦
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藏、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一直以来,首府牢固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新城区总人口63万余人,由汉、蒙古、满、回等33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万余人。蒙汉文并用工作、提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经济、搞好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一直是新城区民族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新城区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使满族小学、满族幼儿园、蒙古族幼儿园3所民族学校和幼儿园在校舍建设和校园环境上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对三卜树村、生盖营村、古路板村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和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政策资金上加以扶持,近两年累计争取资金300余万元,用于解决少数民族聚居村人畜饮水、农业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根据《呼和浩特市城市民族工作方案》的要求,新城区今年还对全市确定的四个试点社区之一中山东路街道团结社区进行了重点打造,使团结社区由过去不足1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改善为300平方米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优美环境、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的办公用房。
走进回民区中山西路办事处吕祖庙社区服务大厅,和其他社区不同的是,在民政、社保等服务窗口中,多了一块“民族宗教工作”的标牌,标牌的背后,蕴含着一项专门针对辖区少数民族居民推出的特色服务。
吕祖庙社区约有一万人口,回族占总人口近40%,为此,吕祖庙社区专门设立了“民族宗教工作”窗口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极大方便了社区少数民族居民。与此同时,吕祖庙社区每周还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大讲堂活动,通过大讲堂,居民们能够了解很多民俗民风、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生活方式等知识。
进入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兴康社区,无论是院墙还是门楼,或是墙上粘贴的宣传信息栏,到处充满了蒙古族元素。兴康社区的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2.6%,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和回民区的吕祖庙社区一样,兴康社区也在办事大厅设置了一个专门服务少数民族居民的窗口,所不同的是,这里针对辖区蒙古族居民较多的实际,安排了可以进行蒙古语会话的志愿者提供特色服务,为那些汉语说得不是很流利的蒙古族居民提供翻译、填表和讲解等服务。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社区是兴康社区追求的目标。
不仅如此,赛罕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后,赛罕区将进一步增加对少数民族聚居村的财政投入,提高民族聚居村发展的科技推动力;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加强蒙古语文工作;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步伐,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完善民族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
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有蒙古、回、满、藏、维吾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9个民族居民832人,社区专门设置一名工作人员接待辖区少数民族群众,86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社区还通过开展民族知识读书节、民族知识故事会、民族知识演讲、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使社区群众牢固树立团结、和谐、稳定、发展的理念,营造出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首府民族团结之花已是繁花似锦并且越开越绚丽。(首席记者海珍实习生卜晓华)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