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深化“放管服” 激活市场新动力

31.07.2017  15:51

热烈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

检查市场

服务小微企业,免费发放营业执照框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我市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转变职能,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统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持续推进全市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今年以来,改革工作呈现出纵深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促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激发了首府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创造活力、创新动力,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简政放权——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一组数据见证了首府市场主体的变迁与发展:

2012年,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9899户、私营企业3827户,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15.9万户……

截至今年6月,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44021户,注册资本(金)66019021.17万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10.59%和44.78%。市场主体数量节节攀升,投资创业活力得到充分涌现,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对商事制度改革给予积极评价。

商事制度改革事关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事关激发市场活力和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事关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是推进“放、管、服”综合改革的先手棋、当头炮。近几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准入更加宽松便捷。

2014年以来,市工商局积极落实自治区工商局相关部署,先后启动实施了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制、简易注销、五证合一、先照后证、双告知、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有力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92%,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

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大大为企业松绑。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在进行公司登记时也无需提交验资报告;取消了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制,除国务院规定的27类公司外,登记时由公司股东(发起人)在章程中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公示即可。企业再不用为没有创业资金发愁,1元钱办公司已成为现实,市场主体数量节节攀升,投资创业活力得到充分涌现。

今年1至6月份,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3413户,注册资本(金)80118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8.07%和 186.77%。2013年以来,市工商局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先后多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已将159项前置审批项目改为后置,行政审批及备案事项较以前大幅消减,做到了该减的一律精简,能放的一律下放。 同时,市工商局还率先开展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今年3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呼和浩特商标受理窗口在呼和浩特市政府政务中心挂牌成立,并全面启动运行。

放管结合——全面构建监管新机制

商事制度改革后,我市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平均每天要诞生135户市场主体,存活率达到83.5%,高于全国70%的平均水平。在“放”的同时,市工商局在“严管”上做文章,切实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放而不乱”,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让其走得更好、更远。

在自治区工商局研发“双告知”业务系统后,于2016年6月申请将市工商局确定为全区此项工作的唯一试点单位,在全区范围内首先实行。并提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双告知”工作的通知》,提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工商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双告知”工作的通知》,在全区率先开展此项工作。按照自治区政府公布的159项后置审批目录,告知相关单位,并为44个明确的相关单位制作了“双告知”口令卡,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的“其他政府部门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履行告知义务。相关审批部门获取信息后,依法依规进行后续监督管理。今年1至6月,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有关部门推送市场主体登记信息76269条,其中:明确审批单位及事项的15325条,无需审批或未明确审批事项及单位的60944条,促进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的互联共享,市场准入效率明显提升。

全面推行企业年检改年报制度。我市2013、2014、2015年度市场主体综合年报率分别为97.54%、97.61%和95.66%,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年报率指标均居全区第一。

积极推行“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市工商局2016年就牵头全面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了“市本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执法人员库”“市场主体名录库”。今年4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推进 “双随机一公开” 工作实施细则,并专门召开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推进会,积极构建跨部门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机制;建立了全市部门协同监管统一平台,并正式上线运行;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暂行办法》,“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动惩戒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

此外,市工商局还牵头开展了无照无证经营综合治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市工商局不断完善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执法办案工作机制,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依法开展查处不正当竞争、商标假冒侵权、虚假违法广告、违规网络交易等市场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6年,市工商局获得自治区工商系统七项专项整治行动六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

“多证合一”——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便利

2015年以来, 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基础上全面推行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2015年6月24日,我市颁发了首批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 “三照合一、一照一码” 营业执照,这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尚属首家。2016年6月8日,在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颁发了全自治区第一张“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在全市展开。

同时,积极推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于2016年11月18日颁发了全区首张“两证整合”营业执照。截至目前,已发放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41254张,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对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

今年,我市作为全区“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工作试点地区,于5月5日召开了全市50多个单位参加的“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工作推进会,确定新城区政府和土左旗政府为此项工作的试点单位。市工商局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单位,积极主动部署落实。5月24日,在新城区工商分局办证大厅,颁发了全自治区第一张“多证合一”营业执照,标志着“多证合一”工作正式展开。

优化服务——支持微企创新发展

近年来,市工商局切实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对小微企业开展主动服务、精准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商标发展战略。商标品牌战略纳入了呼和浩特市“十三五”总体规划,驰(著)名、知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纳入财政预算,指导帮助企业商标培育,及时解决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抵押登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全市商标注册量突破2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商标战略的各项指标均位居自治区第一。

建设小微企业名录。在内蒙古国家大学生创业园区搭建了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小微企业名录,实现了扶持政策集中公示、申请扶持导航、企业扶持信息公示、小微企业查询等功能;同时开通了“二维码一次告知”平台,为小微企业办理业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目前,我市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有近20.42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4%。

提高总部经济服务效率。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各类扶持奖励政策,完善配套服务,积极引进域外总部企业,大力培育本土总部企业。同时,积极推进央企及外埠企业分支机构变更为独立法人,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实现财税收入增加,发展成果共享。

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党建工作,为其注入新活力。据统计,近两年,市工商局通过发展非公党建工作共发现隐形党员4136名、转接非公企业员工党组织关系76人,全市“小个专”组织覆盖率呈几何倍数增长,党组织从不足百个达到2017年的610个,党员达到8388名。

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在服务企业发展上,市工商局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力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实现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有机结合,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同时,加强服务窗口的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了“第三届窗口文明杯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和“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推进窗口作风转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