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张振华的烦恼

15.02.2017  16:35
    【核心提示】“小张书记,你在哪儿?我马上就到呼市了。”2月13日,电话那头的李调蕊向张振华询问。“大娘,您在车站出口等我,我马上过去找您。”挂断电话后,张振华骑上自行车向呼和浩特长途汽车南站疾行。一辆破旧自行车、一个手提纸袋、一摞厚厚的纸质材料、一沓厚厚的照片。这是驻村第一书记张振华每次出门的“标配”。

  驻村第一书记张振华的烦恼

  为帮村民种葡萄,多方筹措空缺的2万元资金。想在今年9月份离任前把这件事办妥

  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 齐晓英

   走出去

  村里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村里的人们能吃苦,也肯干。张振华经常上网或者来到呼市为村民寻找就业机会。

  “我一直相信勤劳可以致富,只要踏实肯干,就可以创造财富。”33岁的张振华是呼和浩特市托县财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5年9月,被下派到托县古城镇北崞县营村当了驻村第一书记。

  “小张书记,真的是为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事的好书记。”谈起张振华,古城镇北崞县营村63岁的村民李调蕊颇有感触。

  李调蕊的老伴儿已经70多岁了,她儿子与前妻离婚后,再组家庭,前妻留下的孙女一直由老两口抚养。“孙女上初中了,没有来钱处(地方),小张书记知道后,给我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

  与李调蕊类似的村民不在少数,徐俊梅也是其中一位。

  几年前,50多岁的徐俊梅因丈夫患病掏空了家里的积蓄,徐俊梅曾经一筹莫展,张振华在走访时,了解到徐俊梅家的情况后,在呼市一家饭店帮她找到了洗碗的工作。“小张书记跟老板谈好具体细节,我直接跟着他过去就开始工作。”目前,在饭店打工的徐俊梅挣的工资,基本可以维持生活及丈夫后期的治疗费。

  “前两天,我过去看了看徐阿姨,她高兴地说因为她表现好,老板已经给她涨了工资。”张振华高兴地说。

  “我来到村里后,就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村民,发现他们每年除了春耕、秋收,夏天和冬天基本都没有事情干,村里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村里的人们能吃苦,也肯干,我就想着可不可以把一些有务工能力的劳动力输送出去。”说干就干,张振华经常上网或者来到呼市为村民寻找就业机会。

  张振华走访村民时,闫永强的遭遇特别让他心疼。“他今年只有23岁,腿有点残疾,脸上也有类似血管瘤的疾病,一边脸有点向下耷拉,没有劳动能力。”张振华也曾带着闫永强前去医院进行医治,但是巨额的医疗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张振华想着怎样能改变闫永强的现状,“我想着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他,也试着联系了呼市很多家快餐店、饭店,但是都没有结果。”随后,张振华想到让闫永强学到一技之长,“我去呼市卫生学校找到学校的领导,了解闫永强的情况后,学校领导称可以破格录取他,进行乡村医生培训,今年9月份就可以入学学习。”张振华说,闫永强以后可以凭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和家人。

  “这些家庭都比较贫困,这个孩子是个孤儿、这家一个男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这个孩子反映有点迟钝,我现在正在给他联系特殊学校……”张振华掏出厚厚的一沓照片,照片上都是托县古城镇北崞县营村的村民。

   挖井人

  托县财政局拨款为托县古城镇北崞县营村挖掘22眼抗旱机井、挖掘1眼400余米深的深水井。张振华称这两项工程落实后,那种满足感无以言表。

  在来到古城镇北崞县营村时,张振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作调查问卷,向村民征集目前遇到什么困难。综合村民的问题,张振华发现村民普遍反映:饮用水水质差、灌溉地水量少。

  “我来村里的时候,每天自己做饭,发现水桶桶底有一层厚厚的黑黄相间的沉淀,村民说时间长了这些沉淀洗都洗不掉,对于当地农田灌溉,当地流传一句话,‘水从地头过,不浇易不过’,村里田地属于灌溉末端,临近的其他村落对田地进行灌溉后,北崞县营村的水量就一直供不上,导致田地一直减产减收。”张振华将村民反映的问题,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向托县财政局领导进行汇报。

  2016年10月份,托县财政局拨款为托县古城镇北崞县营村挖掘22眼抗旱机井、挖掘1眼400余米深的深水井,“当地村民说深水井出水后,他们尝了说井水很甜。”目前,这两个工程正在进行后期设备完善中。张振华称这两项工程落实后,那种满足感无以言表。

   烦心事

  “今年9月份我的任期就到了,我想在我离任之前把这件事情办妥。”张振华称,现在这件事情成为他的心结,这个项目目前还有将近两万元的空缺。”

  “通过这两年的了解,我发现收成好的时候村民们一年才能挣两万多元,这两年玉米价格比较低,很多村民辛苦一年没收益。”张振华介绍,北崞县营村地处托县古城镇呼托旧公路45公里处,全村219户680人,全村有集体土地5000余亩,农民一直以来以种植玉米为生,农业生产较为传统,全村人均收入约5000元。

  为了给村民播下“脱贫”的种子,张振华翻阅了大量书籍、查看农业频道精准扶贫的项目,在走访当地村民时,张振华发现当地村民房前屋后有大量的空地,“我想着是否可以在闲置的空地上种植葡萄创收。

  “托县郝家窑村葡萄现在闻名全市,每年去郝家窑村摘葡萄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村距离郝家窑只有15公里,如果能从中分一杯羹的话,对于村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益。”而张振华其实有更大的终极目标,“等到村民们房前屋后都种植上葡萄,不仅可以为村民创收、发展庭院经济,还能为以后农家乐做好铺垫。

  “春天绿油油、夏天郁郁葱葱、秋天果实累累。”张振华想着村民房前屋后种植上葡萄情形,为村民算了一笔账:一家一年产600斤葡萄,一斤按照6元售出,一年也能增收3600元。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张振华走访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些教授,也专门向农业方面的专家请教。“有一位农业方面的专家,之前曾是种植葡萄方面的行家,我曾多次拜访他,他承诺我,村里开始种植葡萄时,他会来帮忙检测土质和指导种植。”前期的工作铺垫好后,资金成为目前唯一的障碍。

  “村里219户村民,一户需要约70株葡萄种苗,还需要将葡萄围起来的围栏和支架。”为了不给村民添负担,张振华四处筹措资金,希望给村民购买种苗和围栏、支架。

  张振华以“拔除穷根种富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名在轻松筹上筹到12000余元的款项。

  “很多同学、朋友、同事给我们捐款,一个同学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给我转账1000(元),希望能帮到村民,我上大学时的根锁教授给我转账500(元),村里的村民更是纷纷慷慨解囊。” 张振华自己也将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出,而他自己经济并不宽裕。

  最让张振华感动的是,“五保”村民白召全的举动,“他没有孩子,也没有经济来源,全靠低保生活,他听说我筹钱的事后,给我送过来10块钱,说希望能尽自己一点力。

  “今年9月份我的任期就到了,我想在我离任之前把这件事情办妥。”张振华称,现在这件事情成为他的心结,这个项目目前还有将近两万元的空缺,为了筹借这两万元,张振华曾经走访了呼市不少企业,但是却屡屡碰壁。

  张振华称,如果有企业愿意慷慨解囊,他可以以企业名义冠名该扶贫项目。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