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进百姓心里的邱胜玉

01.09.2016  01:35

邱胜玉到嘎查了解“十个全覆盖”情况。

“彭爷爷,你的脚咋样了?来来来,这出力的营生交给我。”日前,在巴润别立镇阿拉腾塔拉嘎查,下乡驻村干部邱胜玉正在帮村民彭应查平整院落。邱胜玉告诉记者,原本今天是下来走访这个嘎查,重点了解“十个全覆盖”的一些情况,看见村民干活就来搭把手。

2015年7月从盟妇联下派到巴润别立镇包村联户,在巴润别立镇挂职副镇长职务,9月被盟委派驻到巴润别立镇推进“十个全覆盖”三项重点工作,邱胜玉这位一直从事妇联工作的业务骨干,几乎没有真正“接地气”过。“来到基层,走近群众,才知道群众所需所盼。”在下乡驻村这近一年时间里,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邱胜玉得出一个结论:了解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说百姓话,帮百姓忙,谁家有困难了帮着解决,谁家有活干了搭把手,心近了,百姓自然愿意和你唠,甚至会帮着你出主意、想办法。百姓朴实、真诚,帮助解决一些小事,在他们心里就认为是大事。

这样的“大事”,刚来驻村时,邱胜玉就遇到一桩。马良山是巴润别立镇巴彦宝格德嘎查的农民,今年58岁,年轻时因为一次机械事故使他失去了右手,后来又相继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至今独身一人居住在父母留下的8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老宅内。第一次工作组人员到马良山家进行动员,就吃了闭门羹。后来好不容易做好了思想工作,可是就在铲车对土房进行拆除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马良山的精神病犯了,不仅用身体挡住了施工车辆,还手拿棍棒驱逐工作人员,当其弟劝阻时,他跑进屋内拿出菜刀追逐工作人员,改建工程被迫停止。工程建设停止,驻村干部的思想动员却未停歇,陪同看邻居变化、手掰手算细帐、谋划未来的日子……持续几天的真情交流,终于融化了马良山沉封已久的心,土围墙被推倒了,房地基做起来了,马良山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工作。我深刻地感受到,做基层工作,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当前,群众的生活条件好了,但与人相处的心却远了,‘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还要把群众共谋发展的心凝聚起来。”邱胜玉的“民情日记本”里写着这样一段朴实的话语,也正是这样一种朴实的工作作风激励着他前进的步伐。

“嘎查上的事特别多,大到嘎查上的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群众的增收致富,小到家庭之间的家长里短、邻居间的关系等等,可以说是千丝万缕。关键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方式,真正能够走进老百姓的心里。只有真正放下身子走进百姓,走进他们的家庭了解百姓,才能掌握一些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邱胜玉告诉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前几天他陪内蒙古电台记者到图日根嘎查农民黄大江家采访的情景。

走进黄大江家的院子,崭新的红大门、磁砖贴面的大门墩、白磁砖贴墙面的200多平方米砖房,院子地面也铺着红砖,树上的果子硕果累累。黄大江跛着腿,热情地招呼我们赶紧进屋。说明采访意图后,黄大江显得有些拘谨,怕自己说不好。于是我们马上撇开了采访话题,你一言我一句与黄大江唠嗑。黄大江一家4口人,2009年黄大江得了冠心病,两种药随时带在身上,感觉稍不对就得赶紧含上;丈母娘90岁了,要靠家人伺候;妻子前几年得了妇女综合症;今年38岁的儿子,由于出生时难产,2岁时就有了病,几十年来还要四处求医。

“像我们这种家庭,要没有国家政策,收拾这个房子,还真没有办法。70%政府就给我掏了。原来的土墙、羊圈墙今年都修了,住房门和大门也都换了。你瞧,这伙房、库房是今年换的,过去是木头窗子,小的,1.2米,现在都换成1.8米、2米的。房子更敞亮了,人心情也舒畅了。”说到“十个全覆盖”的事,黄大江不知不觉中也打开了话匣子。从进门到采访结束,黄大江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十个全覆盖”工程改变了他家,让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为了方便工作的开展,我几乎每天晚上回去都会写民情日记。一边写一边想着百姓们的所想所盼,这份信任沉甸甸的,提醒着我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邱胜玉告诉记者,现在写民情日记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记者在邱胜玉的工作抽屉里看到,一本厚厚的黑色日记本不仅记录了这一年驻村工作的点点滴滴,更记录着他与群众的许多感人 故事

“既然下来就要做出个样子。”眼下,“十个全覆盖”已经让巴润别立镇绿起来、富起来、亮起来了,如何解决好群众素质与工程后续管理的问题,是一项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课题。对此邱胜玉心里已有谋划,他在日记中写道: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十个全覆盖”锦上添花。亮出特色志愿服务的旗帜,将把“美丽庭院”创建、“最美家庭”寻找活动、草原巾帼脱贫行动、全盟五级示范抓引领联系服务基层妇女工作等结合起来,以家庭文明建设工程为“十个全覆盖”建设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