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乌兰牧骑:内蒙古草原深处的歌舞盛宴

19.07.2017  23:21

 

第一支乌兰牧骑队驾着马车,前往牧区演出。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9日电(记者哈丽娜 孙雯骥)盛夏时节,中国北方内蒙古草原变成了歌舞的海洋,各地乌兰牧骑赶着草原最好的季节,为基层农牧民送上了一场场歌舞盛宴。19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在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木伦苏木为牧民上演了一场演出。

    早就听说了乌兰牧骑来演出的消息,牧民图门德力格尔早早地来到会场等待。图门德力格尔说:“平时家里工作繁忙,没机会出去看演出。这次乌兰牧骑来家门口演出,可不得早点过来看嘛。

    乌兰牧骑是活跃于内蒙古草原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诞生于1957年,被农牧民们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苏尼特正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

    今年83岁的伊兰是乌兰牧骑第一批队员,她还清晰地记着乌兰牧骑队成立时的场景。

    “那时,乌兰牧骑由9名成员组成,设备非常简单,只有灯、乐器、留声机等。我们就带着这些设备,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进行了第一场演出。那一天从周边牧区来了好多观众。”伊兰回忆说。

    在广袤的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分散,为了丰富牧民群众文化生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后,在54天里行程3000多公里、演出30多场,踏遍近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自己创作的文艺节目送到了最偏远的蒙古包。从此,“乌兰牧骑”的美名传遍了四面八方。

    伊兰说:“我们乌兰牧骑走到哪演到哪,牧民都高兴地跟我们一起唱、一起跳,那时牧民们都亲切地叫我们‘玛奈乌兰牧骑’。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召开了全区牧区文化工作会议,交流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1964年,内蒙古所有的牧区旗和部分半农半牧区旗县都建立了乌兰牧骑,它们像朵朵盛开的山丹花,在大草原上尽情绽放。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介绍说,那时,各地乌兰牧骑一年四季都活跃在基层,为农牧民带去文化艺术演出,为农牧民带去国家的政策方针。乌兰牧骑还给农牧民送服务、送辅导,帮牧民剪羊毛、放羊、打草,与基层农牧民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乌兰牧骑深受基层牧区群众的喜爱。54岁的牧民萨仁花是忠实“粉丝”,每次乌兰牧骑来演出,萨仁花总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观看。

    “虽然如今牧区有电视、广播了,但我们还是喜欢看乌兰牧骑的节目,他们的节目最能打动我们。”萨仁花说。

如今的乌兰牧骑,深入牧区,为牧民演出。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队长孟克说:“我们所有作品的创意都来自农牧区的生产生活,这是乌兰牧骑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的重要原因。乌兰牧骑来自农牧民,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服务。

    乌兰牧骑作为一个艺术团体,最大的特点是其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直到如今,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仍然保持着这一特点。

    32岁的乌宁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她毕业于舞蹈专业,来到乌兰牧骑后她还自学了两种乐器。

    乌宁说:“由于我们乌兰牧骑队伍小,人数少,下乡演出时,每个队员都身兼数职,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两到三个本领。节目多从牧区生产生活入手,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欢。

    走过了60载的乌兰牧骑,也经历了沧桑巨变:过去,团队以蓝天为幕,以草原为舞台,如今换成了方便快捷的舞台车;过去,队员们驾着马车下乡,如今,队员们乘坐大巴车到牧区演出。

    不过,发生巨变的同时,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服务的传统却从未改变。

    “目前,全内蒙古自治区有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每个乌兰牧骑、每个队员始终遵循着为基层民众服务的宗旨,努力把更好的作品送到最基层农牧区。”那顺说。

    如今,内蒙古各地乌兰牧骑每年都要为基层农牧民送去百余场歌舞盛宴,深受草原人民的喜爱。此外,乌兰牧骑还先后走出草原,走进泰国、德国、意大利等地演出,把草原的歌舞带到了异国他乡,把草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照片均由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