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以“改革之手”交出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27.09.2016  03: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紧紧抓住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紧紧盯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大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人民。各族群众获得了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以及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日子越过越好。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让社保的阳光照进每一户老百姓的窗户

  7月1日,包头市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城乡医保并轨

  近年来,自治区致力于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着力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稳步提高待遇水平,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不断加强,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工作,2015年实现了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参保人员医保报销后的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5%,高于国家要求的50%。

  加强内蒙古12333人社民生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在嘎查村布建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点,实现了群众社保查询、选档缴费、资格认证、待遇领取、持卡消费“五个不出村”。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设了缴费档次,提高了缴费补贴标准,扩大了养老保险费代缴范围。在国家100元至2000元12个档次基础上增加3000元档次;对选择500元及以上缴费档次的,最低补贴每人每年60元,每提高一档增加5元,最高补贴85元,并对低保户、重度残疾人、五保供养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2015年,全区已为15.9万名缴费困难人员代缴了社保费。

  健全进城落户农牧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关系转续政策,把进城落户农牧民纳入城镇基本医保制度体系,在农村牧区参加的基本医保规范接入城镇基本医保,确保基本医保待遇连续享受。

  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率。失业保险费率整体下调1个百分点;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9个月的统筹地区,将费率调整到用人单位工资总额的0.5%以内;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2015年共减轻企业和职工负担5.4亿元。

  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同内蒙古银行、建设银行等10家银行签订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协议,利率按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上浮40%计算。按目前定期存储75亿元计算,预计年可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亿元。

  启动了区内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目前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已基本完成,区内异地购药已实现直接结算,今年年底前全面实现区内异地住院直接结算。

  今年6月,卫生计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被整体划入人社部门管理。7月1日,包头市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城乡医保并轨。目前,自治区正在指导盟市出台具体整合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将启动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扎实有序推动教育改革实践:打造各级各类教育公平的“桃花源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中心校土城子教学点的学生通过“同频互动”设备,与百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市一所名校的学生一起上课。

  十八大以来,全区教育系统坚持问题导向,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扎实有序推动改革实践,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兴建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创新合作办园模式等途径,显著扩大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底,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57个百分点。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统筹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十个全覆盖”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等重大教育工程,着力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了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和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及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目前,民族学校主要教育指标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受教育规模和程度实现历史新高。

  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从2014年的4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6000元。对留守儿童普遍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管护。接收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增加农村牧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与应用,开展远程同频互动教学、教研。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已建成全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蒙文版、汉文版)和6个盟市级教育资源平台、64个旗县级教育资源网。

  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攻坚。选派2000余名城镇教师到农村牧区支教,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9864名教师发放生活补贴2400余万元。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启动实施低保家庭大学新生资助政策,惠及学生4.01万名。对57个贫困旗县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提供免费职业教育或培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加强体育、美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搭建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框架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强化教育督导,打造留学内蒙古品牌,扩大对蒙俄教育交流合作,规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近年来,我区按照国家的安排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启动并组织实施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前,全区80个旗县的165所公立医院已经全面推开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海、通辽4个城市实施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避免“大锅饭”为管理体制“打补丁

  

  所有试点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在抓好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的同时,根据实际制定出台了《全面推开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等72个配套文件,自治区层面的改革政策框架基本建立,改革的方向、路径和举措已经明确。

  以去行政化为突破口,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目前,各试点城市、71个旗县都组建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均不再兼任公立医院院长职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公立医院理事会制度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制度。

  以强化“三医联动”为重点,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在医疗方面,各试点城市、旗县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对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各级政府共增加财政补助3.5亿元。各试点城市和大部分旗县通过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费用指标监测等途径,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先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在医保方面,各试点城市和旗县均开展了总额控费基础上的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等复合付费方式改革,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报销比例达到60%-70%。呼和浩特等6个盟市实现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同时,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将临床路径管理纳入公立医院医疗质量评价和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在医药方面,所有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均通过自治区药械平台统一采购。药品采购限价较改革前降低19%,2015年同比节约采购资金9亿元,高值医用耗材限价下降20%左右。继续采取县乡村一体化捆绑配送模式,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质量:让每一个就业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1030座温室,5000亩温室种植面积,吸收320户农户入社经营,带动2000余名农牧民工实现本地就业。如今,通辽市开鲁县大榆树镇利民村村民丁乃民创办的开鲁县乃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事业版图越铺越大。早年在外打工的丁乃民,在掌握了反季茄子栽培技术后带着创业梦想回到家乡。在返乡农牧民工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看好,也带动了更多人走上了致富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自启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我区出台多项改革政策,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优化创业环境,激发政策活力,提高就业质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的根本举措,我区启动“创业内蒙古”行动,实施创业领航、创客逐梦、创业筑巢、融资畅通、青年创业、返乡农牧民工创业6项计划;出台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下发了规范职业技术培训和鉴定收费标准的通知,突出市场导向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标准。

  为解决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我区坚持市场导向,通过政策扶持、培训服务等措施,鼓励各类需就业群体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先后下发了做好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中小企业人才储备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公益岗位开发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加大落实各类针对性措施,引导和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今年截至6月,全区新增就业15.1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27万人。

  为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我区加快推进盟市、旗县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服务内容。出台并下发了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针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搭建就业“云服务平台”,此项措施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2015年地方就业创业创新事件之一。

  激发科技体制改革新活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

  内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的落户,使乌海市海南区乃至全市煤焦化工领域有了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图为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技术人员正在做实验

  “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验收的,自治区给予一定奖励。”这是前不久自治区出台的有关推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一项政策。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抓好科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了科技体制改革新活力。

  自治区制定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十二五”期间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储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破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藩篱的改革措施,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以重点、关键点突破带动全局,完善立项流程、规范资金管理、打破科技资源配置瓶颈,提高了资源要素配置的匹配性和有效性。

  为解决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自治区出台并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及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若干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8家单位被列为自治区大型仪器及科研基础设施共享试点单位。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治区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意见》,目前自治区共认定第一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31家,试点培育10家。

  近年来,自治区改革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与激励措施,设立内蒙古协同创新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资金4.48亿元,注入高新企业,支持企业新三板上市。截至目前,内蒙古高新企业总数达到237家,构建了2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内蒙古提出了建成创新型内蒙古的目标,印发了自治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围绕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内蒙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改革,科技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在“最后一公里”上感受获得感

  巴彦淖尔市乌特拉中旗希热嘎查的扎勒根(右一)在蒙古包内和爷爷奶奶观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电子图书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区情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2016年3月,自治区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对相关工作指标进行了细化。文化设施方面,盟市、旗县公共图书馆面积要分别达到45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盟市、旗县群艺馆、文化馆要分别达到4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不低于300平方米,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低于120平米,人口密度低于50人/平方公里的旗县配备流动文化车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方面,旗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少于0.5册(件),人均年新增不少于0.06册(件),乌兰牧骑每年下基层演出不少于100场等。保障措施方面,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有编制人员1-2人,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不少于1人等。开展试点方面,在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两个盟市,鄂尔多斯乌审旗、通辽科尔沁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3个旗县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工作安排,从2014-2016年,通过工程任务的分年度实施,为全区10000个行政嘎查村文化室每个配备5000元,共5000万元的文化活动设备。截止目前,全区已有8975个嘎查村完成设备配发工作,占全区三年总任务的89.75%。据统计,2014年以前我区11224个行政村中,有村级文化室的5332个,而达到100平米以上标准的只有1422个,其中很大部分是由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或草原书屋代替。改革后,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新建、改扩建文化室5403个,文化室总数达到10733个。

  启动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14、2015年国家共投入5995万元用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在内蒙古的站点建设。截止2015年底,已在全区10个盟市中的28个旗县建设242个一级数字加油站、2个二级数字加油站、81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服务地域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累计服务农牧民达200余万人。2016年将建设完成1260个移动数字加油站,到2016年底将实现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乡镇、村嘎查全覆盖。

  内蒙古图书馆开展了“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创新实践活动,将图书馆新书采购权交给读者做主,通过下放图书采购权力于读者的理念创新,外移借阅服务职能于书店的技术创新,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为解决公共文化需求与服务的矛盾开辟了一跳新路径,实现图书馆一般新购图书100%的流通率,带动了图书馆目标人群覆盖率、持证率、到馆率、点击率跨越式提升,激发了社会成员崇尚阅读的热情,培育全民阅读习惯,让公共阅读真正惠及读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建成自治区分中心1个、盟市支中心3个、旗县支中心96个、苏木乡镇服务点927个、嘎查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与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点11200多个,服务人口突破100万人次。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稳步实施,增加了自治区基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量,使读者可以享用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

  广泛开展普惠型群众文化活动,免费、便捷地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每年举办导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动1000多项,参与人员近3000万人次,已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节庆文化活动110多项。送文化下乡活动持续开展,全区各级艺术院团每年下基层演出均超过5000场,已经成为我区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鄂尔多斯市共投入8000万元,为公共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室配备111台流动文化车和74台流动电影放映车。(内蒙古客户端记者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