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决战在一线】记者兵分五路 探访脱贫攻坚

30.05.2019  06:22
    【核心提示】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向全区57个贫困旗县派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一年来,各个工作总队扎根基层,攻坚克难,展现出良好的作风形象,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在内蒙古晨报创刊18周年之际,晨报融媒体记者兵分5路,深入贫困旗县实地采访,探访脱贫攻坚工作,记录这些贫困旗县的脱贫故事,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

兴和县:贫困户住上了砖瓦房

  内蒙古晨报融媒体记者 张杨 首席记者 赵新宇

  在大多数人看来,无论何种境地,有家,有房,是最有安全感的一件事情。

  生活连着土地,土地连着房子,而房子则牵绊着人心。

  团结乡大五号行政村,危房改造已接近尾声。

  5月23日,内蒙古晨报融媒记者随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兴和县脱贫攻坚总队及兴和县相关政府单位一行前往大五号村亲历危房改造工作。

  新房与满足感

  田有喝了些酒,笑得合不拢嘴。

  新房子一下来了这么多客人,他和妻子有些意外。

  房子是2018年4月开工,冬季入住的。

  进门是客厅,西边是带炕的卧室,北边分开几间屋子连着客厅,安的是推拉门。

  寒暄过后,人们坐在炕上聊起家常。

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兴和县脱贫攻坚总队总队长、内蒙古住建厅副厅长韩有明(中)与田有夫妇交谈   晨报融媒体记者 张杨摄影

  话题总绕不开收入、健康、老人、子女。

  “这生活让我很满足了。”田有喜上眉梢,不由得哈哈笑起来。

  “注意点形象,注意点形象。”旁边有人时不时地提醒他。

  田有的妻子沏了新茶,放到人们跟前。

  茶毕,她站在一隅,注视着田有,偶尔插几句。

  院内,靠门的台阶有半米高,为了不让雨水进门,他们习惯把房子地基打高。

  靠着大门的狗已经停止了犬吠,偷偷钻到了门洞处伸着舌头纳凉。

  院子西边的圈舍空着,田有说家里除了那只狗看门外,已经不再养牲畜了。

  干净的院子和住房让田有想到了危房改造之前。

  土坯房住了多年,漏雨、开裂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这次改造是彻底的,我很满意。”田有始终笑着。

田有招呼大家去看他新育的黄瓜     晨报融媒体记者 张杨摄影

  “走,我带你们吃黄瓜去。”田有出了门,招呼大家一起到他的大棚中,看他新育的黄瓜。

  田有一共有两个大棚,家中的收入均来自这两个大棚。妻子患病多年,田有夫妇除了照看自己的孩子,还照看妻侄女,从8岁一直到现在。

扶贫总队的同志到田有的大棚查看黄瓜长势     晨报融媒体记者 张杨摄影

  “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了,正在找工作。”田有说,现在算是松了一口气,供出了两个大学生。

  说话的工夫,已经走到了田有的大棚,人手一根黄瓜,田间地头上又聊了起来,话里话外,都透着幸福与满足。

  重建与期盼

  田有的黄瓜大棚离刘明正在新建的房子不远。

  今年2月份,65岁的刘明解决了一桩心事。

  住了30年的土坯房终于拆倒重建。

看着即将入住的新房,刘明的高兴溢于言表 晨报融媒记者 张杨 首席记者 赵新宇摄影

  “自己掏10000块钱,超了48平米,每平米再花700元。”刘明本来觉得48平米的房子够住了,但想到小儿子还没结婚,索性就把新房盖大。

  住毛坯房的日子,刘明的记忆是深刻的。

  用刘明妻子的话来讲,“住的马上就要塌了”。

  刘明一家是低保户,对房子的改造重建盼望已久。

村民们正在帮刘明“盘炕”     晨报融媒记者 张杨摄影

  5月23日,刘明的新房子正在“盘炕”,老两口正忙东忙西地抓紧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企盼早日入住新房。

  刘明新建的房子挑高超过三米,坐北朝南。有客厅,有卧室、厨房。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对于一个农民来讲,这种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

  刘明和田有一样,对旧房子的记忆挥之不去。

  “实在是不能住了,但当时又没钱,没法重建。”刘明说,之前的土坯房不知道修修补补多少次,如今,就盼着快点住进新房。

  “国家的政策真的是好政策,个人掏不了多少钱。”刘明说,盖新房对于一个农民来讲,可能要花费一辈子心血,如今的好政策让他觉得安稳了。

  他说自己身体还行,打点零工,再加上种地,生活不愁,得攒钱给儿子娶媳妇。

  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左飞说,大五号村还居住着很多40岁以上的青壮年,目前常住人口有800多户。

  危房改造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改造了200多户,所有的危房在今年6月30日之前将全部完工。

  “目前还有两三家在改造。”左飞说。

  采访中,住户均表达了对政策利好的感激之情。

  入住新房,是幸福的。

  “房子建好了,才有心思做其他的事情。”刘明如释重负。他说,生活更有盼头了。

  在田有看来,一间好的房子能让他心情舒畅,不用再去考虑今天开裂、明天漏雨的问题。

  他把心思全放在了家人和土地上。

  危房改造的缩影

  大五号村的脱贫攻坚危房改造工作,是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能看到乌兰察布市的危房改造工作的基本样貌。

  截至2018年底,兴和县共完成危房改造7250户,其中“四类人员”5345户(含贫困户1269户),“非四类人员”1905户,圆满完成了全年的任务。2019年,剩余的4424户危房(含贫困户317户),现已开工3562户,其中“四类人员”危房改造开工率达到95.12%。

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兴和县脱贫攻坚总队正在召开工作会议   晨报融媒记者 张杨摄影

  公开资料显示,兴和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乌兰察布东南部,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4乡,161个行政村、12个社区。总人口33.2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27.1万人、常住人口12.6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扶贫县,也是国家备案的革命老区和自治区深度贫困县。

  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兴和县脱贫攻坚总队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县共有贫困村87个(深度贫困村13个),贫困人口7522户17377人,其中已脱贫贫困村60个,5272户12063人;未脱贫困村27个,2250户5314人。2018年,退出贫困村27个,退出贫困户3336户817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4.98%下降至1.97%。

韩有明接受记者采访   晨报融媒记者 张杨摄影

  “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是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中心要义,是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基本要求,也是工作总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条主线。”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兴和县脱贫攻坚总队总队长、内蒙古住建厅副厅长韩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述脱贫攻坚工作。

卓资县:电商助力脱贫

风干鸡生产车间   晨报融媒记者 弓小立摄

   ◇晨报融媒记者 高宏 温晔峰

  “自从开了网店,我每个月能收入三四百元,一家人的吃喝够用了。”65岁的杨林两个月前开了自己的网店,每天发发朋友圈,就可以赚钱,这是他从前做梦都没想过的事情。

  卓资县是革命老区和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虽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培养出了许多绿色特色农产品,却被销售难“”住了发展的脖子。近年来,卓资县确立以电商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县域电商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创新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链接起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电商扶贫助力 卓资山珍”销全国

  2018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驻卓资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进驻该县,根据卓资县实地情况,制定了“决战卖难”产业扶贫工作计划,以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总队队员们积极协调多方资源,邀请内蒙古电子商务促进会等专业机构参与卓资县电商扶贫方案设计,组织区内外知名企业召开了卓资县产业扶贫推进会,打通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的合作渠道,下大力气促成了全县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体系及中心的运营,实现了“电商+产业+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出一站式精准帮扶贫困户的卓资县电商扶贫模式。2018年,卓资县成功申请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被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认定为“自治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为了塑造卓资县农特产品品牌,工作总队请专家把地理标识、色彩等巧妙组合在一起,设计了“卓资山珍”这个电商扶贫公共品牌,从产品设计、质量把控、物流仓储、在线营销等多个环节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卓资山珍”品牌覆盖了全县8大类73个小类产品,帮助49家县内企业在平台上销售产品;100家本地企业、个人开设的网店成功转型加入,形成了以优选燕麦、熏鸡、亚麻籽油、牛羊肉等产品为主的卓资县特色电商产品。

  在卓资县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以“卓资山珍”设计包装的燕麦、亚麻籽油、“卓资熏鸡”等农特产品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这些都是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为贫困户准备的售卖产品,贫困户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要售卖的产品进行了解。

  作为百年品牌“卓资熏鸡”过去销售半径不出300公里,如今借助“电商扶贫”项目,重新改良包装,延长食物的保存期,将“卓资熏鸡”通过电商平台正式销往全国各地。这不,家住武汉市的郭娟轻轻点击鼠标在网上下单,两天后正宗“卓资熏鸡”便到了她的餐桌。

  来到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卓滋味食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的加工车间,十几个工人正穿着无菌的工作服忙碌地进行熏鸡加工,整形、配料、卤煮、熏制……几个小时后,一只只色泽橘红、肉质鲜嫩、风味独特的熏鸡就新鲜出炉,香飘四溢。

  “卓滋味”是该县熏鸡制作产业中的新创企业,借助电商扶贫项目,后来者居上,2018年卓滋味销售额中的一半来源于网络销售。

   一站式”服务给力  66个贫困户开网店

帮扶贫困户开网店     晨报融媒记者 弓小立摄

  在杨林的家中,家中的窗玻璃上贴着一个打印的二维码,只要通过微信扫码,便可以关注到杨林的网店。目前杨林的微店售卖一些小米、大米、燕麦等农特产品。

  杨林一家租房居住在一间不到50平米的小房子内。因为打工做苦活维持家用,杨林落下一身毛病,如今苦重的活不能干,他的姑娘是个聋哑人。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杨林一家是其中一户。

  “以前打工一年的收入也就一万元左右。前两个月,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还帮我开了网店,我们只要转发朋友圈,就可以赚钱。”杨林说,每天把网店链接在朋友圈转发,亲朋好友点开就可以直接购买,下单成功后,产品公司就直接发货了。杨林已经卖了两个月,挣了800多块钱。

  卓资县辖8个乡镇、109个行政村。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06户16719人,是国家重点贫困县,老弱病残和发展动力不足是致贫的主因。以“卓资熏鸡”为代表的土特农产品质优价廉,销路不畅,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病残致贫的贫困户,他们有脱贫的意愿却苦无出路。

  近几年,卓资县建设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为基础,建立“卓资山珍”电商扶贫公共品牌,覆盖8大类73个产品小类,帮助近100家本土企业、个人开设了网店、开展电商转型,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设网上店铺66家。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卓滋味食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博宇介绍:“公司每年将幼鸡交给贫困户养殖,再以高于市场价收购,但网络营销一直困扰着公司的发展。”县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安排专业网络销售人员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发展规划,还手把手地给予摄影、直播、产品展示等方面的指导。

  不仅如此,还指导贫困户开网店售卖公司的产品,实实在在增加了公司的销量。

  “我们打算以后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去帮助这些贫困户。”张博宇称。

   外部资源+激发内生活力  探索电商精准扶贫新路

  卓资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不仅协助商户开设网上店铺,还牵头商户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采购贫困户的产品,并从产品源头把控品质关。目前,已经具备物流仓储、孵化培训、线上营销、展览展示等功能。

电商扶持创业代表刘凯带动10多名残疾人线上销售雪菊茶  晨报融媒记者 弓小立摄

  残疾人刘凯开办的新农人品牌和飞梦残疾人网络商贸公司,是电商扶持贫困户创业的代表,他带动了10多名残疾人线上销售雪菊茶,也间接带动了种植贫困户。目前,依托网络和实体店线上线下销售雪菊茶,常年提供用工岗位50多个,覆盖周边10公里的贫困户,为近百人提供稳定收入。

  截至目前,该县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中心还引入和推进了“中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自治区扶贫办消费扶贫试点”“阿里巴巴兴农扶贫计划”“中海油智选生活消费扶贫”“京东卓资县扶贫旗舰店”等项目落地运营,2018年全县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6949.78万元,带动4800余户农牧户实现增收。预计今年年底,将为1000个贫困户开设分销网店,关联产业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驻卓资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工作人员李俊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将根据全区脱贫攻坚总体工作要求,在引入外部资源的同时激活内生动力,帮助卓资县深化电商扶贫各项工作,建立卓资县“主品牌+子品牌”的县域公共品牌体系,创新电商扶贫模式,持续培育孵化本土电商企业及应用型人才,引导电商产业集聚发展,继续“小步快跑”,探索建成一条适应本地的“卓资县电商精准扶贫”新路子。

清水河:区域公共品牌带动百姓致富

巴图村新建用于民俗旅游的窑洞 晨报融媒记者 张慧敏摄影

   ◇晨报融媒记者 何海昕 首席记者 邢占国

  窑洞前后,当地的杂粮正要冒尖,农民在田里忙碌。

  这样恬静的生活场景背后,一场扶贫工作的地方模式正在展开。区域公共品牌“窑上田”正在这个平均海拔1373米的县域落地开花,“窑上田”这一区域公共品牌,承载着脱贫的希望,带动当地五大特色农产品走进大市场。

  窑上那块田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样的场景,是始建于清朝的古窑洞村落,入选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全县平均海拔1373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仍然保留着最淳朴的窑洞民居文化和最原始的梯田耕种方式。

  清水河县五良太乡巴图村胡玉根,一位68岁的农民,祖祖辈辈在窑前屋后的梁地上种植小香米和黍子,因为地块不大,基本上都是靠原始的种植方法。但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他感觉到,种植的小米很容易就能变成了钱,有时候都有人上门购买。

  “2018年开始,政府还统一了区域公共品牌‘窑上田’,农民种植的信心明显很足。”胡玉根说。

  5月23日,位于清水河县宏河镇西库伦图的宏河滩里,内蒙古蒙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蒙宏农业)总经理李明晓正准备带领员工进村进行土地流转的核查工作。

  蒙宏农业作为清水河“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的主导企业,流转土地、和政府合作收购农产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开春,清水河县宏河镇干部开始进村发动村民,补贴化肥和农机具,种植小香米和黍子等农作物。眼下,一些极具清水河地域特点的农作物正在生长,李明晓说:“现在有了窑上田,增产就能增收,农民的农作物高出市场价10%。

  粗略统计,清水河县宏河镇今年为“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种植2万亩高标准小杂粮,秋收时,这些农作物将统一收购,统一标注“窑上田”品牌,走上市民餐桌。

  李明晓介绍,通过自治区扶贫工作总队的帮助,目前正在呼市的部分社区建设“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销售门店,到时候,清水河的农产品将正式走进呼市社区。

  “我们还派出清水河地地道道的厨师,手把手教会城里人做地道农家菜,然后再销售特色农产品。”李明晓说。

  据介绍,“窑上田”区域公共品牌吸纳清水河县的小香米、米醋、海红果、胡麻油和糕面五大主要土特产品,企业和当地政府签订合同,必须优先收购县域内的土特产品,同时全部包销,通过品牌带动,实现农民增收脱贫。

  滩上好挣钱

  60多岁的杨兰栓是清水河县宏河镇成道窑村村民,前几年,老两口一直在浑河滩上的大棚里打工挣钱,每天收入80元左右,一年能干六七个月,到头来,老两口一年能挣两万多元。打工几年后,杨兰栓不服老的性格再一次体现,开始和老伴商量着要承包大棚,开始自己种菜,挣大钱。

村民正在采摘豆角   晨报融媒记者 张慧敏摄影

  5月23日,杨兰栓的老伴正在和几个雇佣的村民采摘豆角,采摘好后,会有呼市的客商统一收购。老人说,他种地一辈子,从来没想到种点蔬菜就能挣钱,挣到的还是现钱。

  村民刘关映承包的12个塑料大棚里,豆角同样长势喜人。

  刘关映是浑河滩上承包大棚的大户,同时也是科技特派员,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周边的种植户逐渐开始放大胆子,一起种豆角、青椒和西葫芦。种植的这几年中,清水河的豆角在呼市市场已经小有名气,有时候,北京和大同的客商也来清水河县采购蔬菜。

  这样的情景,刘关映说好多种植户都没有想到。

  如今,浑河滩万亩大棚种植基地模式的成功,源自于当年蒙宏农业大胆的土地流转。

  李明晓介绍,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200元,五年为一个周期,农民拿到流转费,还可以在大棚里打工挣钱,有些农民学到技术,干脆承包大棚,自己种植,挣钱更多。从农民到产业工人,李明晓认为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实际上,农民的思想也在转变,农民知道了市场的重要性,开始在市场的指挥棒下种植农作物。

  李明晓说,经过五年的发展,蒙宏农业每年可以带动300名农民长期打工,年人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有时候,农民打工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能从外地找人。

  刘关映经常到呼市和周边学习新品种的发展、病虫害的防治,刘关映将学到的东西都会带给种植大棚的乡亲。有时候,蒙宏公司聘请专家到浑河滩,刘关映从不放弃这样的学习机会。

  “种植大棚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科学种植,尊重科学,才能见到收益,现在乡亲们都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刘关映说。

  脱贫路上不漏一户

  胡玉根说他这辈子很幸运,作为农民老党员,住在一个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但脱贫路上,政府没有忘记他和每位乡亲。

  2012年,胡玉根和其他20多户村民一起,搬到了距离浑河不远的永兴村,条件便利,还不影响巴图村种地。2018年年底,巴图村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田园综合体”,巴图村之前的破旧窑洞被公司承包,统一装修成特色窑洞,成为田园综合体的一部分,不久的将来,巴图村将重新焕发生机,站在窑洞上,可看到蜿蜒的浑河和落日的余晖。

  胡玉根介绍,“这些窑洞我们本来不再居住,我们在浑河畔住上了平房,现在每孔破旧的窑洞补偿13000元,对于农民也是不小的收入。”李明晓介绍,田园综合体建成后,村民可以成为综合体的工人,筹建时还给村委会分配了股份,村集体有了资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样也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近年来,清水河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两个确保”和“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集中精力抓精准脱贫工作。截至目前,清水河县累计投入资金1.65亿元,年度减贫575户、1164人,51个区市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构建“12345+N”产业发展体系,储备三年计划项目400多个;大力发展“十大富民产业”,惠及贫困人口9000多人;为140多户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800多万元,筹集“百企联百村”扶助资金400多万元;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近1000人,完成易地搬迁88户、213人;强化健康扶贫成效,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送药66.03万元,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降低至8.49%;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发放各类教育帮扶资金2392.8万元,受益学生4051人;加强兜底保障工作,将1071户、208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

  精准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下一步,清水河县将深化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各项扶贫举措,继续推行已脱贫人口“四级联动”和驻村帮扶制度,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继续推行“三扶三增三提升”“孝扶共助”制度,切实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采取劳务补助、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产业扶贫长效化,充分发挥“十大富民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扶强带弱”产业项目,持续推进贫困户增收;不断规范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建设管理,实行到户分红激励奖罚机制,动态调整受益贫困户;做好产业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在脱贫攻坚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敖汉旗:让农民都喝上放心水

   ◇晨报融媒记者 张志伟 肖璐 实习生 杨柳

  水乃生命之源,饮水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健康,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达标已列入2019年自治区十项“清零达标”专项行动中。自治区驻敖汉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入驻以来,高度重视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工作,切实落实自治区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多次深入到村、组、户开展大范围的专项调研督导,配合旗委旗政府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全旗饮水安全工作增速提质,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做到人人有水用,用水皆安全。

   地域广人口多  饮水安全任务重

  敖汉旗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78户37986人,是全区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现仍有未脱贫人口5516户11910人,占赤峰市22.4%。占全区的7.8%。

  敖汉旗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350至400毫米,地下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800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和全区人均资源量的38%、3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水源量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是典型的贫水区,高氟地区占总面积30%,是典型的高氟区。这些状况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

  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全旗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难题。针对面临的实际困难,总队入驻后随即深入全旗18个乡镇苏木对饮水安全展开全面调研,及时摸清家底、梳理问题、找准症结,与旗委旗政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和水利部门现场分析研究、共商对策,全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23528人喝上了安全水

  从敖汉旗新惠镇出发,行驶近一个小时,就能到达60公里外的牛古吐镇沈家窝铺村,在村民季学利家中,记者看到已经装上了一排排的滤水装置,这是敖汉旗脱贫攻坚饮水安全工程之一。

  “现在水变清凉了,喝着好水感觉身体也越来越好了!”季学利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道。

季学利从净化水装置中取水 晨报融媒记者 张志伟 肖璐摄影

  据了解,45岁的季学利祖祖辈辈都住在敖汉旗牛古吐镇沈家窝铺村,饮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但让他们全家人欣喜的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他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以前的水有很大的味道,很咸,很浑浊,还有沙粒。”谈到以前的水质时,季学利苦不堪言,而新安装的滤水装置,可过滤掉水中的氟、氯等有害成分。

  “饮用水烧开后可以直接喝,过滤产生的废水还不浪费可以用来浇园子,洗衣服……多亏了党和政府,让我们用到好水!”季学利饮到甘甜的水眉笑颜开。

  据了解,这是安装除氟设备后的受益群众,2018年旗委旗政府投资847万元共安装除氟设备7255套,解决了75个自然村7255户23528人饮用氟超标水问题,涉及贫困户1913户3971人。

  位于下洼镇西南30公里处的广兴太村,全村总计561户,1986口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2户566人。原苇子沟等7个自然村,群众出行不便、饮水困难,生活环境极差,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

广兴太移民安置新村  晨报融媒记者 张志伟 肖璐摄影

  “那时候,我们住在大山里,不仅交通不便,用水都要靠外面车运进来,水量还特别紧张,我们都舍不得使,来了客人,宁可给他吃上一碗饭,也不愿给他喝上一碗水。”村民刘大爷永远不会忘记以前日子的艰辛,由于缺水严重,家家户户备上多个水缸、水桶,接上雨水,以备不时之需。

  为彻底解决这些困难,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共涉及搬迁户124户305口人,其中贫困户85户,贫困人口201人,现已有79户入住了广兴太村安置区。

  “来到新家,水随时随地都能用!”村民刘大爷兴奋地说。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不仅大大满足了他们的用水需求,还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入住新家的村民脸上都乐开了花。

   今年投资6372万元  用于饮水工程

  据了解,2019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工作,实现饮水安全“清零达标”,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敖汉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又一次从水源地到供水工程再到用水户进行系统调研,深入玛尼罕、兴隆洼、黄羊洼等饮水困难乡镇,走访了牛力皋村的北枳、东新地村的吴家窝铺、大古力吐村的孙家东山等40多个村民组,走村入户实地调研,发现了小型供水工程运行保障困难、自备井饮水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提出了加强责任落实、分类施策、完善机制等措施,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提高供水保障率、提升长效常态管理水平,确保各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汇总形成了《敖汉旗饮水安全工作督导意见》,及时组织水利部门和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反馈。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总队的意见,迅速安排各乡镇配合水利部门再一次对全旗的安全饮水工作进行“大排查、大整改”,共新排查出69个自然村5200户1.82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需要新建饮水工程55处。

  敖汉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进行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决定整合资金5000万元,利用人饮专项资金802万元,使用发改资金570万元,总投资6372万元用于2019年饮水安全工程。安排建设分散式除氟工程76处,解决76个自然村6400户2.55万人饮用氟超标水的问题;建设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175处,为25657户8.8万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全旗农村自来水  覆盖率将达83.4%

  “自来水清润民心,留有功德传后人……”在下洼镇河西村,田得川老人为即将竣工的自来水工程做了一首打油诗。

  开挖、打孔、穿管、对接,工人们正在加紧自来水工程的施工。近日,记者来到河西村后北组,被现场热火朝天的引水施工工程所吸引。

刘亚明家改造前的饮用水,异味明显   晨报融媒记者 张志伟 肖璐摄影

  “以前的水,又臭又黏,水缸下面全是黄泥,三年还要换一次水泵。”下洼镇河西村后北组的村民刘亚明向记者诉说。

  据敖汉旗水利局副局长白永宏介绍,这是总投资341万元的河西村水源井工程,目前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工程已经完成进度80%以上,还有一个月即可全部通水,届时村民即可喝上放心安全的饮用水。“受益的河西村的村民共有1206户,3794人。”喝“馄饨黄汤”的历时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自治区驻敖汉旗脱贫攻坚总做总队总队长童慧全、副总队长、敖汉旗委常委、副旗长王陆升在季学利家调研村民饮用水净化问题   晨报融媒记者 张志伟 肖璐摄影

  “在总队的督导和帮助争取支持下,全旗上下通力合作,今年将是敖汉旗历史上完成饮水安全项目最多的一年,水利部门作为饮水安全牵头单位我们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白永宏介绍,旗里第一批饮水安全项目有120处,已完成水源井60眼,井房50座,铺设管路120公里,将在7月末完工;第二批饮水安全项目有55处,正在做工程设计,将在10月末完工,另外还要完成氟改水工程76处。工程全部建成投运后,全旗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将达到83.4%,饮水安全保障率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全旗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从无水到有水,从浑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贫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坚定了老百姓对今后幸福生活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科左中旗:百姓致富有路

在脱贫攻坚战中,科左中旗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扶贫模式 通讯员 唐丽雅摄影

   ◇晨报融媒记者何海昕首席记者邢占国

  家家育黄牛,户户种果蔬,田野里近处是集中连片的浅埋滴灌带和沙棘海棠经济林,远处成排成排的光伏电站太阳能板闪耀着光芒………走进通辽市科左中旗的乡村田野,这样一幕幕美丽的画卷映入记者眼帘。

  通过政策向产业扶贫聚焦、资金向产业扶贫倾斜,科左中旗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5亿元,形成了肉牛产业等多业融合、多极支撑的产业脱贫体系。

  2015年以来,产业扶贫的政策不仅唤醒了科左中旗发展自主产业的主动性,还开启了这里人民通往致富之路的新大门。

  赶着黄牛奔小康

  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前乌日格吐毛都嘎查贫困户韩宝音德力很是通过肉牛养殖受益的贫困户之一。

  2014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政府给予的产业扶贫资金购买了2头基础母牛,经过精心喂养后,母牛连续产下了牛犊,他家的人均收人不断提高,一年多以后就转化为了一般贫困户。

肉牛养殖  通讯员 唐丽雅摄影

  内蒙古晨报融媒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科左中旗全力打造建成了国内功能最全、交易量最大的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和全国首家黄牛网电子商务平台,又引进培育了科尔沁牛业、丰润牧业等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形成肉牛养殖全产业链的同时,做到将肉牛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融合,确定了贫困群众“人均2头牛,户均5头牛”的目标,在全旗范围内全面落实项目资金和各项补贴政策,将扶贫资金向肉牛产业倾斜,推动贫困户与肉牛产业链有效衔接,真正让贫困群众实现了站在产业链上增收创收。

  韩宝音德力很的事例只是科左中旗通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助力脱贫攻坚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科左中旗累计投人扶贫资金2.9亿元、发放近1.1亿元金融扶贫贷款,扶持1.2万户、3.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肉牛产业,占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5%以上。

  高效节水增收益

  “我们今年计划完成12个村7.5万亩集中连片浅埋滴灌工程,目前12个嘎查村灌溉管道安装、低压线路安装已完成,再过两夭高压线路建设也全面竣工了。到时,我们乡耕地的高效节水项目覆盖率就达到70%以上了。不但省水、省电、省工、省时,也使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成为可能,为我们当地贫困户带来了增收新渠道。”科左中旗胜利乡党委书记李延来刚从项目区回来,一脸的风尘仆仆难掩背后的喜悦心情。

  李延来介绍,2018年胜利乡就完成了9个嘎查村共计3.6万亩的集中连片浅埋滴灌工程,亩产增产300余斤,这一下子贫困户实施这个项目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今年春夭的项目推进才这么顺利。

  围绕贫困群众“人均6亩、户均20亩高效节水农田”的目标,科左中旗以贫困嘎查村为重点,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补齐补强贫困地区农田水利短板,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脱贫注人持久动力。2018年—2019年共整合水务、农牧、财政、发改、国土、电力等项目资金18亿元,在全旗建设了23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农田,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7000户、1.9万人口。

  小庭院撬动扶贫大格局

  利用农牧户庭院普遍较大的特点,科左中旗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贫困群众节支增收、转变生活习惯、改变精神面貌的重要扶贫举措。在全旗范围内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将各家各户的庭院种植化零为整,向规模化、产业化

  方向发展,丰库牧场新风分场农旅民宿就是其中之一。

  科左中旗按照户均2000元的补助标准,扶持所有贫困户建设庭院“四区分离”及补贴经济作物种子、果树苗等,创新推行“三个园”即“小果园、小菜园、小田园”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在庭院内种植时令蔬菜,栽植锦绣海棠、李子、沙果等果树,借助林地特有的生态环◇,套种蔬菜、药材、小杂粮等经济作物和养殖鸡、鸭、鹅等禽类,发展林菜、林药、林粮、林下养殖等复合型林果产业。针对庭院较大的贫困户,扶持在庭院空闲地种植杂粮杂豆、小麦、谷子、油葵、散糜子、花生、土豆、红干椒等市场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全力打造节支增收幸福多彩庭院。

  截至目前,该旗共投人扶贫资金2440万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3万户,实现户均节支增收1000元以上,带动建设庭院经济示范村210个,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3万多户。

  生态扶贫闯出新模式

  科左中旗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扶贫模式,在全旗范围内实施生态立旗、生态兴旗战略,结合实施百万亩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重点发展生态、果品、景观等经济林项目,为该旗的绿色扶贫打开无限广阔空间,舍伯吐万亩沙棘基地就是精品项目区之一。

  舍伯吐镇万亩沙棘基地依托相关政策扶持,创新造林模式,引进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蚂蚁森林的公益造林项目,由群众和嘎查村提供地块和水源井,由蚂蚁森林无偿造林并管护3年,成林后将林地交还给群众。

  科左中旗重点发展以50万亩沙棘、10万亩柳条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以20万亩锦绣海棠为主的果品经济林,以10万亩樟子松、五角枫为主的景观经济林和10万亩桑椹、黄榆等科尔沁草原原生树种,完成栽植沙棘、锦绣海棠等经济林20万亩,打造了舍伯吐万亩沙棘基地、希伯花万亩锦绣海棠经济林基地等精品项目区,并陆续打造了“桑

  椹节”、“杏花节”、“锦绣海棠赏花节”等多个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探索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多赢。

  “阳光”收入助脱贫

  现如今,科左中旗贫困人口可以靠“”吃饭了,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么?

  原来,这都得益于科左中旗近年来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科左中旗依托中央光伏产业政策,把精准扶贫和新能源利用有机结合,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在白兴吐苏木、花胡硕苏木实施的2个光伏电站可带动1835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16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收益830万元,为84个贫困嘎查村年均增加集体经济收人近10万元。

  2018年8月,围绕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科左中旗保康镇巨宝山村启动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供热项目,并开工建设村级分布式光伏供暖发电站一座。采用“光伏+电采暖”的方式,不仅用清洁能源取代燃煤供热,建强基层文化活动阵地,解决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冬季供暖问题,而且将精准扶贫和新能源利用有机结合,采用二次分配收益模式,为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脱贫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成为拓宽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保康镇巨宝山村的贫困农户已经沐浴在光伏扶贫的“阳光”之下,赚取“阳光”收人了。

  近年来,科左中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的治本之策,确保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从肉牛养殖、节水农业、庭院经济、生态产业到光伏扶贫多产业并举、从“夭上到地下”立体式助推,合力为促进贫困户生产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人打开新大门,全旗贫困人口产业链带动增收实现100%全覆盖,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顺利“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完)

内蒙古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0日电(记者李云平)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获悉,截至目前,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15.Nmgcb.Com.Cn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协主席李才接受审查调查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8日电(记者刘懿德)记者Nmgcb.Com.Cn
内蒙古实施三重保障制度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促央企重拾责任:挖掉的草原回来了
  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点名后,事隔两年,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