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大手笔绘就宜居幸福城

10.08.2017  19:03

城市新貌

中山路夜景

东河两岸

内蒙古博物院

70年沧桑变化,70年奋发前进。

首府呼和浩特搭乘时代前进的高速列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努力为广大市民营造宜居的幸福港湾。

门前有公园 出行更方便

过去,呼和浩特只有人民公园(现在的青城公园)和满都海公园,而且还收门票。从2003年开始,呼和浩特的公园拆除了围栏并不收取门票,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公园游玩。

近年来,呼和浩特加大了公园游园建设力度,为市民增添了不少休闲游乐的去处。阿尔泰游乐场、苏雅拉公园、北山公园、锡林公园等一大批公园、游园出现在小区周围,市民出门有园、身边有景,改善了生活环境,也提升了生活品质。

截至2016年末,全市有公园34个,公园绿地面积达3830.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机动车辆很少,人们出行主要靠自行车。而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多样的出行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到2016年末,首府的公交运营车辆达2128辆,新增能源公交车327台,开通公交快线两条、微循环线路4条、城乡线路4条,营运线路网长度达707公里,实现中心城区步行5分钟到达公交站点。客运总量达4.4亿人次,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4标台。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13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5040辆。出租车保有量达6568 辆。地铁1、2号线正在加紧建设中,开通后,人们的出行将更方便快捷。

建城区面积从9平方公里

扩大到260平方公里

在92岁老人葛素珍的记忆中,过去的呼和浩特城区主要就是旧城玉泉区到北门附近,呼和浩特火车站一带人烟稀少,新华广场周围也不繁华,刮起风来尘土飞扬。而如今,一年年看到了呼和浩特的变化,老人感慨自己时常感觉像在梦里。

位于兴安南路的两个天然气储气柜被大家俗称为“大绿罐”,曾一度是呼和浩特的“地标性建筑”。当初建“大绿罐”选址时,就是因为它远离市区,附近居民少,没想到不到20年,这里就成为了中心城区,周围建起了很多居民小区、办公场所和学校,考虑到安全问题,所以必须拆除。2014年,矗立了15年的“大绿罐”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大绿罐”拆除后的空地变成了广场游园,成为周围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呼和浩特市少年宫是几代人儿时的乐园和难忘的回忆。如今,在原址上建起的儿童探索博物馆,是全球第一例政府与公益组织合作建立的儿童公益项目,将为呼市及周边儿童提供一个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端学习场所。

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的呼和浩特市区由新城、旧城、车站三个区域组成,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4万人。到2016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达260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8倍多;全市常住人口达到308.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0.65万人,城镇化率达68.2%。

公用事业向清洁节约型发展

区块改造及综合整治

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现在的呼和浩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而我23年前在内蒙古大学 读书 时,呼和浩特平房很多,冬天人们取暖大多还是生炉子,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煤烟味。”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高丽在呼和浩特学习、生活多年,她见证了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发生的巨变。

回民区光明路呼运小区的赵丽娥老人清楚地记得,家里第一次使用天然气是在2005年,而之前,家里做饭用的是液化气,差不多每个月就要用上一罐,每次换气还得老伴往楼上扛。使用了天然气后,每个月的费用只有十几元,非常方便、清洁、节约。十几年来,家里仅天然气这一项的支出就省了不少钱。

2003年8月5日,金川开发区天然气储配站点击开工建设,我市引入天然气,到现在我市已形成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为辅的供气格局。2016年底,全市用气人口187.29万人(约75.83万户),居民用气普及率达96.28%,天然气用气总量10.78亿立方米。为实现多气源供气保障,今年,我市将开展天然气新气源的引进工作,承接“陕京四线”及“大和线”天然气入呼,实现我市多气源供气。

从家家户户生炉子,到实现集中供热,再到“煤改气”“主城区无煤化”,最终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清洁能源为辅,多热源互补”的供热格局,我市实现供热体制科学合理、热源环保充裕、热网互联互通、供热质量安全可靠、服务高效便民,打造和谐、美丽、宜居首府,呼和浩特的蓝天保卫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从2008年开始,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对全市中心区域的燃煤锅炉房进行综合整治,经过5年时间,共计拆并分散燃煤锅炉房187座,涉及供热面积757.86万平方米。从2013年开始,我市加快了燃煤锅炉房综合整治工作,在进行燃煤锅炉房拆并整合的同时,积极开展“煤改气”工作,经过4年时间,共计拆并和燃气化改造锅炉房252座,涉及供热面积1739.06万平方米。

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总供热面积12911.6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供热面积3824万平方米,占比29.62%;大型燃煤热源厂供热面积3259万平方米,占比25.24%;区域锅炉房(10吨以上燃煤锅炉房)供热面积2669.9万平方米,占比20.68%;燃煤小锅炉房(10吨以下燃煤锅炉房)供热面积413.1万平方米,占比3.20%;燃气供热面积为2693.9万平方米,占比20.86%;其他清洁能源(热泵机组、电采暖等)供热面积为51.70万平方米,占比0.40%。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改造后,我们吃水方便了,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街坊邻居都可高兴了”。回民区光明路鑫潮小区居民刘爱珍高兴地说。

近几年来,我市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老旧小区二次管网进行了更换改造、对楼里楼外进行粉刷,对外墙做了保温,更换了保温窗户,小区进行绿化、重新铺设道路,彻底改变老旧小区脏乱差的面貌。

另外,对 “城中村”“城边村”棚户区进行了改造、拆迁,再加上街景整治、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的实施,现在的呼和浩特,高楼林立,车流如织,交通便捷,快速路、高架桥贯通南北东西;小黑河、大黑河穿城而过,夜晚的城市流光溢彩,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建设着、热爱着这座幸福和谐的城市。

市政道路桥梁建设

向立体型交通发展

从20年前呼和浩特市区建成第一座立交桥——鼓楼立交桥,到2013年开工建设自治区首条城市快速路工程——呼和浩特市城市快速路工程,再到今年正式启动的高架快速路网工程,首府呼和浩特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正向立体型交通发展。

呼和浩特市城市快速路工程作为呼和浩特历史上一次性投资额最高、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市政工程,建成后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快捷出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道路。

而高架快速路网工程的建设将实现首府呼和浩特的道路交通网络10-20-40的出行目标,即出门10分钟进入快速路系统,在快速路上行驶20分钟,下快速路10分钟到达目的地,实现市区范围内点到点通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的目标。

据市城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首府呼和浩特对核心区主次干道进行了大规模道路管网改造,完成道路改造43项,铺装沥青约361.5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产值约21.45亿元,有效解决了城市拥堵问题,并大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同时,完成兴安路跨小黑河桥、东二环延伸段跨小黑河桥等跨河桥17座,有效拉大了城市框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