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让文化艺术“嵌入”百姓生活

23.11.2015  13:10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设施普及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为抓手,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机制、服务水平,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过去5年里我市文化工作喜讯不断、亮点纷呈,如今在我市已基本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格局。

  按照自治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的要求,我市大力推进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转换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2013年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在原市属晋剧团、民间歌舞剧团、民族歌舞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成立以来,整合资源、创新突破,完善了文艺院团改革的基本框架,相继推出了一大批舞台艺术精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功排演大型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舞蹈《戈壁沙丘》、晋剧《一钱太守》、《巡城记》、《万家灯火》等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及社会价值,并在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殊荣。

  该集团还设立“梅花绽放”专项扶持资金,培养年轻演员,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定位,采取“多演多补”方式,3年演出总场次达1574场,公益演出占到总演出的65%。随着一批优秀作品通过“周末大舞台”、“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等形式走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群众认可度大幅提升,充分发挥了文艺的社会价值,实现了集团发展与群众受益的“双赢”局面。

  市文新广局在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要件,加强部门联动,管办协同,确保市场规范。并推行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0个、图书馆10个、博物馆3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民族美术馆1个、民族剧院1个、非遗展示馆1个、影剧院9个、青少年宫5个、工人文化宫1个、小型文体综合馆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619个、农家(草原)书屋1004个、文化大院(户)50余家,覆盖市、县(旗、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落实。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及市民族美术馆每周开放时间超过56小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

  公共阅读资源持续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及1004家草原书屋藏书总量达到243万册,人均0.8册;年新增图书15万册,人均新增0.05册。公共阅读资源的总量、人均拥有量、年新增量等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公共数字化服务也在快速推进。目前,我市建有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乡镇、行政村服务点建成率达80%以上,基本形成由市支中心——县支中心——村服务点构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已完成128332户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每年开展公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2000余场。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着力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持续发酵, “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昭君文化”特色的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牌。“青城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等面向群众的讲座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花,全市每年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活动”、“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周末戏剧大舞台”、“送文化下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旗县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活动,丰富多彩、持续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精品剧目不断涌现,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和戏剧研究创作基地成立,文化艺术精品屡获大奖,走出国门,质量上乘,适应了公共文化提供优质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记者苗青)

[责任编辑 张睿 ]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
全球连线 | 库布其光伏治沙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库布其沙漠,过去的“死亡之海”。新华网
为民 为城 为发展——访乌兰浩特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宇
  志愿者正在清理街道及绿化带内的垃圾。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