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亮点频现 塞上风景五彩斑斓

21.12.2015  23:21

  原标题:“四个全面”亮点频现,塞上风景五彩斑斓——内蒙古科学发展扮靓祖国北疆

  

  牧民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的草原上套马(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制图:阎天雷

  新华社记者陈磊、刘军、任会斌

  减贫济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捷报频传;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全面依法治区,北疆呈现安定和谐好局面;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与民携手,书写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结合地方实际,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迈出新步伐,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正变得更加亮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

   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114户村民搬出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住进了新建的红瓦房,120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卫生间、热水器、土暖、自来水等设施一应俱全;村里的街巷和出村的土路,全部改造成了水泥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新落成的卫生室里有200多种常用药品,村民们头疼感冒,不必再跑二十来里路打针买药……2014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柳树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党和政府关怀,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说起“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好,柳树湾村贫困户越文亮感慨地说。

  2014年以来,内蒙古为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改善农村牧区发展面貌,把推进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社会保障等“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至今已投入资金700多亿元,全区80%的行政村已经实现“十个全覆盖”。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发展越是向前,越要注重民生保障,加强社会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

  近些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自治区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支出,每年集中65%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快步提升。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盆地青村,白永胜一家种着26亩靠天吃饭的旱地,多年来,收成勉强够温饱,一家6口还住在几间碎石泥坯建起的老房子里。

  去年4月,白永胜申请了5万元专项扶贫贷款养牛。记者看到,他家新建的棚圈里,9头牛正悠闲地吃草。“这几年养牛收入高,一头牛犊养10个月就能赚近3000元,有了这些种牛,以后就有奔头了。”44岁的白永胜往槽里添着草料,对未来满怀憧憬。

  白永胜是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百万受益者中的一位。记者从内蒙古扶贫办了解到,2013年以来,内蒙古每年拿出4.75亿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撬动商业银行按十倍的比例发放扶贫贷款,至今年10月末,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约138亿元,支持了26万户农牧民和141家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

  协调中国人民银行增加低息支农再贷款,争取农发行向贫困旗县投放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近年来,内蒙古创新金融等扶贫资金投入机制,预计未来五年,可调动各类金融扶贫资金800亿元以上,惠及近百万贫困农牧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现象是一大难点。近年来,内蒙古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除了实施金融扶贫,还围绕精准扶贫出台了诸多创新举措:

  ——实行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制度,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31个国贫县和7个区贫县,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六项内容对接项目9000多个,完成投资1300多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制约贫困旗县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贫困村和36.2万户、98万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档案,量身定制帮扶规划,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转移搬迁、帮扶救助、保障兜底四类扶贫措施,逐户落实扶持措施。

  ——推进精准扶贫工程。2014年起,在覆盖全区77%贫困人口的2384个贫困嘎查村实施规划、项目、干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为每个嘎查、村安排一个帮扶单位,选派一支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确定1名帮扶负责人。

  ——针对困难家庭实施“三个一”特殊扶持政策。每年为每个低收入农牧民家庭发放1吨取暖煤,三年来已投入资金57亿元,惠及农牧民336.7万户;每年资助每名低保家庭大学生1万元助学金,不让寒门学子输在起跑线上,两年来已有近4万名贫困大学生获益;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累计已实现2839个家庭就业动态清零。

  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就业……近年来,内蒙古扶贫开发投入已经跃居全国前列。统计显示,按照国家贫困线标准,内蒙古的贫困人口已经由2012年末的139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98万人,预计今年又有18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说,预计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26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2018年到2020年,重点对基础不稳,因灾、因病等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巩固提高,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31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扶贫减贫的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保障网“提标扩面”;改善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出台实施的民生举措和体制机制,正实实在在地提升着草原人民的幸福指数。

   让发展更具生机活力

  “听说盖章挺折腾人,没想到一会就办好了。”在呼和浩特市市政服务中心,去办理医师执业注册等手续的市民王慧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事项集中到市政服务中心审批办,并一律使用“审批专用章”,部门公章和其他印章不再行使审批职能,以确保行政审批事项100%进驻,一举使审批时间缩短了近2/3。

  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效率大为提高,只是内蒙古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

  王君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措施落地,凝神聚力啃改革“硬骨头”,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发发展的动力活力。

  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内蒙古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着眼于释放市场发展潜力,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自治区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近一半;全面推行权力等清单制度,自治区本级36个部分和单位行政权力由7700多项,压减到了4274项。

  与简政放权相配合,内蒙古还加快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工商注册便利化,从今年10月起,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目前已核发营业执照3.4万个;深化涉企收费制度改革,2014年以来共取消、降低和放开各类收费项目100多项,合计为企业减负160多亿元。

  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前10个月,内蒙古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50.8万户,注册资本699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7%和150.7%。

  内蒙古在科学规划,提高改革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上,还主动先行先试,积极承接国家改革试点,科学设计地方改革试点,以点带面,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与改革前比,现在我们每卖1吨煤,减少税费开支近7元,全年预计节支7500多万元。”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红计说,自治区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以来,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放开发电和售电两侧价格,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作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内蒙古稳步推进改革试点,近期一批配售电公司正陆续成立,地区电价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内蒙古共承担各类国家政策试点42项,开展地方性政策试点80项,形成了改革试点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好局面: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体制改革向前挺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破题;投融资体制障碍不断被消除,其中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已覆盖供水、供电、医疗、交通等14个公共服务领域,首批推出PPP项目43个,总投资额达730多亿元。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已有10个旗县、2个镇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农半牧业旗的草原确权工作预计年底全部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已全部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达到80%,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达到了85%,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和林格尔县农村牧区土地征收制度试点方案获准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三项核心改革,在赤峰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兴安盟深入开展相关改革试点,呼伦贝尔市被列为国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试点地区;耕地、草原、水资源管理等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稳步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探索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跨区域水权交易制度,交易规模逐年扩大……

  一系列改革试点措施,正有效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医药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司法、人事制度……目前,改革正在全面展开,深入推进,将为内蒙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让北疆更加安定和谐

  去年12月,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判呼格吉勒图无罪,广为关注的呼格吉勒图冤错案被依法纠正。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全国纠正的第一起冤错案,展现了内蒙古依法治区的决心。

  王君说,去年以来,自治区大力推进法治内蒙古建设,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编制实施规划,完善政策制度,优化依法治区顶层设计,确定了司法体制、依法行政、社会治理等领域212项重点改革。

  其中,今年以来,先行启动的自治区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等144项改革开局良好,部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革后,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法官对所受理的案件真正有了最终处理权,并对裁决负责,办案积极性和责任感明显提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法院审监庭长温晓丽说。

  审判长和执行长要竞争上岗,可以自由组合团队;判决结果不再层层上报,等待院领导签发……去年7月以来,临河区法院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探索建立“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审判制度,在激发工作活力的同时,提高了办案公信力。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工作之一。去年以来,内蒙古在研究制定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基础上,围绕完善司法责任制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自治区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重点改革内容,率先在包头市、赤峰市启动了试点,目前进展顺利。

  为防范领导干部干扰办案,内蒙古还出台了《关于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实施办法》等21项制度文件,取得了明显成效。

  搭建统一业务系统,推行案件自动分配制度,防止出现“关系案、人情案”;建设“数字法庭”,推行审判流程和法律文书、重要信息公开;全面贯彻证据调取、采信和裁判规则,严格遵守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去年以来,内蒙古不断强化对司法工作的管理监督,受到社会认可。

  内蒙古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不久前,包头市在制订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的评估过程中,通过网络和媒体公布法规草案,组织召开各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通辽市在制订实施《通辽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时,同时向市人大和自治区法制办进行了报备……去年以来,内蒙古各地依法行政的意识明显提高。

  加强和改进党领导法制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司法体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加快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新举措环环递进,为内蒙古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以来,自治区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18.3%、27.9%。在信访案件明显减少的同时,通过司法渠道解决纠纷的人开始增多。民众由信访到信法,是对自治区依法治区进步的最有力诠释。

   让干部廉洁有为

  工作中生冷硬推,或者吃拿卡要、以权谋私、虚报冒领、贪污侵占……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不良作风和违法违纪行为,严重侵害了群众权益。2013年10月以来,内蒙古纪检监察部门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先后开展了6轮“拍苍蝇”专项行动。

  记者从内蒙古纪委了解到,仅今年以来,全区已经查处基层党员干部在土地和草场承包征收、惠农惠牧资金管理使用、扶贫、低保、医保、执法、监管等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355件,共给予65人党纪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18人。

  此外,内蒙古还按照中央要求,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加大对违反八项规定和“四风”问题的查处力度,已经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777起,处理党员干部1080人,其中给予364人党纪政纪处分,并对101起典型问题通报曝光,起到了警示震慑作用,全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大为改观。

  近年来,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理党的重要部署,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严格纪律约束,聚精会神抓党建,着力打造廉政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风气,为自治区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抓好集中学习、讲好专题党课、开展专题研讨、实施查摆整改,带动专题教育走向深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聚焦“不严不实”问题,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力求实效……今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召开5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部署,并组成8个工作组对盟市厅局进行督查指导,确保“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努力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

  全面从严治党,组织建设是重要基础。近年来,内蒙古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同时,在加强干部队伍人才建设基础上,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加大对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党委和纪委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构建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的制度体系;完善绩效目标、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推进区直部门单位纪检派驻机构全覆盖和苏木乡镇、街道纪委书记全部单设,比中央要求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近年来内蒙古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化制度建设,努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保障。

  反腐倡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内蒙古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同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坚持“打老虎”和“拍苍蝇”并举开展反腐败斗争,在自治区内形成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

  内蒙古还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创新巡视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把巡视范围扩大到旗县,今年前10个月,已经开展3轮巡视,完成了对3个盟市、43个旗县、4个区直单位、3个经济开发区、1所高校和7家国有企业的巡视工作,今年底可完成对盟市、旗县和全部区直单位、重点经济开发区的巡视全覆盖。对部分盟市,还开展了巡视工作回头看,发现了一批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为保持惩治违法违纪行为的高压态势提供了保障。

  据内蒙古纪委统计,今年前10个月,自治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案件33669件,其中已经立案3311件、结案2893件,已经给予3160人党政纪处分,其中地厅级干部13人、县处级干部142人。

  一项项有力的制度措施,一个个从严治党的成果,正让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作风在抓,腐败在查,风气在变!

  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四个全面”的推进,已转化为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强大活力与动力,全区上下正朝着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的宏伟蓝图,攻坚克难,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