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土壤墒情简报(2017年第13期)

24.05.2017  17:44

  东部大部旱情加剧、中西部偏东墒情下滑

  一、墒情状况

  1、气象条件。5月13日~18日,我区农业气象条件呈现“高温少雨”的特点。全区大部地区无有效降雨,加剧了东部地区旱情;全区大部气温较高,与历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区气温偏高0~3℃,东部偏南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40℃,成为新的历年同期极值;由于温度偏高,无有效降雨,天气炎热,对土壤保墒非常不利,东部和中西部偏东地区土壤墒情下滑明显,对春播和作物苗期生长极为不利。

  2、墒情变化。据全区45个旗县225个墒情定位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大兴安岭南北麓(呼伦贝尔市岭西地区轻旱、兴安盟大部地区中旱­­-重旱)、燕山丘陵旱作区大部(通辽市部分地区轻旱-重旱、赤峰市大部中旱-重旱)、阴山南北麓(锡林郭勒盟南部轻旱、乌兰察布市大部中旱-重旱、呼和浩特市北部重旱、包头市北部不足、鄂尔多斯市局部不足)地区旱情较为严峻,影响春播和苗期生长,其余地区墒情适宜,河套灌区及西辽河灌区局部墒情过多。东部大部旱作区近日旱情持续加重,部分地区干土层为5~20cm左右,受旱面积扩大速度快,旱情将持续扩大,据全区土肥系统统计,截至5月19日,全区因旱未播面积为2500余万亩。

  全区土壤墒情状况具体如下:全区1亿多亩耕地中,土壤墒情过多面积约为1%,主要分布在通辽市局部和巴彦淖尔市局部;土壤墒情适宜面积约为46%;土壤墒情不足面积约为53%,其中严重干旱面积约13%。与上期环比墒情过多面积减少了2个百分点,墒情不足面积增加了29个百分点,墒情适宜面积减少27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墒情不足(包括干旱)面积增加约29个百分点,墒情适宜面积减少约26个百分点,墒情过多面积减少3个百分点。

  其中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干旱呈加重趋势。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墒情不足面积总和占全区墒情不足面积的70%,分别为24%、21%、25%;乌兰察布市墒情不足面积占全区墒情不足面积的12%;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严重干旱面积分别占全区严重干旱面积的24%、19%和41%,三盟市合计占比为84%,其中赤峰市重旱面积占比较大且不断扩大;乌兰察布市严重干旱面积占全区严重干旱面积的7%。

  二、趋势预测

  据气象预测,本月21~22日全区大部自西向东会出现降雨天气,东部偏南和中西部偏南地区降雨量级较大,对当前旱情有一定的缓解;同时气温会小幅回落,东部偏北地区会发生轻霜冻天气,农户需提前防范。预测东部大部、中西部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其余地区墒情适宜。

  三、措施建议

  1、利用降雨有利时机,抗旱抢播抓生产。据气象预测,近期全区大范围降雨,对我区旱地播种极为有利。建议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及乌兰察布市因旱未播的农户应抓住有利水热条件抢播,加快播种进度,播种较晚农户可选择生育期适宜本地区的品种;墒情依然较差地块,积极利用现有水源,努力寻找新的水源,能浇一亩是一亩,同时重点应用好坐水种技术,保时保量播种;目前,全区大部地区玉米处于苗期,马铃薯播种接近尾声,小麦处于分蘖-拔节期,向日葵已进入播期。

  2、做好查苗补苗工作,力争保全苗。播种较晚正出苗的地块近期因降雨可能会造成土壤板结,农户应及时放苗防止土地板结影响玉米等作物出苗,已经出苗的地块应及时查苗补苗以防因缺苗影响产量,力争保全苗,为丰产奠定基础;现阶段旱作区出苗率较低的地块要考虑是否改种其他作物。

  3、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水肥需求。全区大部地区主要作物播种即将接近尾声,部分地区玉米已长到三叶一心。建议旱区农户加强水肥管理,通过喷、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及时为受旱作物输送水分,小麦目前需肥量较大,要结合灌水增施尿素,其他作物要根据苗情状况提前规划好田间管理工作,为今后追肥、灌溉、中耕等农艺措施做好物资准备及机械维护工作;播种完毕的农户,要时刻关注农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抗旱能力(武川县旱作小麦喷灌)

旱作区播种马铃薯随耕随播、防止跑墒(武川县)

  技术人员对因旱未播地块开展加密监测(上图为赤峰市宁城县和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未播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