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述评二:分享中的喜悦

17.11.2015  11:06

  原标题:“十个全覆盖”:分享中的喜悦——自治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述评之二

   精彩提要

   改善民生的真诚 凝聚民心的真情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广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全面建设,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职工全部涉及,实现从物到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覆盖。

   抓铁有痕的举措 踏石留印的实干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应了农牧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顺应了党和国家对地区发展的新要求,丰富了我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着坚实基础。它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建设全面小康的新路径。

   善始善终的落实 善做善成的推进

  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全区各地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形成了新农村新牧区和城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清新靓丽的村庄,映衬着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洋溢幸福的笑脸,争先恐后地向你讲述甜美动人的故事……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内蒙古大地上随处可见。

  “十个全覆盖”春风化雨,浸润着千里草原、牧舍农家,福泽着千百万人民群众。

  “十个全覆盖”真情如炬,点燃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同心协力奔小康的澎湃激情。 “十个全覆盖”步履铿锵,正在8000里北疆日夜兼程,让内蒙古的农村牧区与全国同步,昂首迈进全面小康。

   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一个“全”字,让广大农村牧区实现从物到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化生活全覆盖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

  自治区党委科学决策,缜密规划,一场关乎内蒙古农村牧区历史性大变革的宏伟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蓝图绘就,全面启动。

  “十个全覆盖”,要的就是一个“全”字。

  各地、各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着力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丢;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职工都要覆盖到,一户都不能少。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易后难,选择行政村、人口多条件好的中心村、沿路沿线村率先实施,接着向其他自然村延伸,串点成线、由线到面,逐步实现全覆盖。”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说。

  短短两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根植沃土,硕果累累——

  “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电,广电有节目,看病很方便,老来有保险,校舍保安全,购物家门前。”——老百姓的话语里,表达的是农牧民祖祖辈辈苦苦追求的幸福梦。这个梦,今日得圆!

  整洁利落的小院宽敞明亮,灰白的墙、紫红的琉璃瓦屋顶,大红的车库大门,屋里更是一派现代化的装修。走进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芒哈图村村民刘文清的家,要不是墙上一幅危房改造新旧对比图的提醒,根本想象不出改造前这里曾经是那么破旧。

  刘文清的妻子胡二翠搬进新家的头一天激动得落了泪:“以前住土房房、烧葵花杆杆、喝有氟水,现在是住新房、喝自来水、做饭还用上煤气,真是想也想不到会享受到这么好的生活条件。”

  杭锦旗委书记云卫东说,作为区贫旗,杭锦旗农村牧区的民生欠账较多,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在“水电路讯房,社教文卫商”上突破,全旗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力改善。

  村庄美是外表之美,民风美是根本之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村牧区昔日的落后面貌,还让当地农牧民的传统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

  来到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岭航村的人,都会被一块块新颖活泼的文化墙所吸引。文化墙上彩绘着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24孝的内容。全镇把“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和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每个村都公示“善行义举”功德榜,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评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