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内蒙古:一个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一张张优秀成绩单亮出来

11.06.2017  11:22

  电厂的烟囱不冒烟

  6月8日,市民正在参观内蒙古京能盛乐热电有限公司火电厂。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这座火电厂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着,外面大烟囱却看不到一丝烟雾。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大烟囱,是在国内大型燃煤机组中首次采用“三塔合一”“两机一塔”新技术,改善污染物排放效果,实行冷、热、电三联供,所以从外面看不到冒烟。这项新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获得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全部完成

  河套灌区历时10年的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目前已经全部完成,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新增耕地50万亩,80万农民从中受益。

  6月初,走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改造后的7.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平整的土地上有的覆盖着地膜,有的已经长出嫩绿的小苗,田间的水渠如同网格线一般,整齐又错落有致。联合村村民张福生说:“我家的100亩地全部在项目区内,改造以前,由于是盐碱地,只能种葵花和玉米,效益非常低。现在,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产量也有了保证。

  2016年,临河区投入8235万元,在新华镇项目区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原有土地界限,重新规划,重新开挖渠沟,重新平整土地,重新分配经营,使原有的中低产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据测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可增产10%至15%。按照往年的价格计算,亩均可增收100元。

  河套灌区是我国优质粮食主产区,素有“塞外粮仓”的美称,同时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套灌区骨干工程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土壤盐碱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70%以上,加上后期投入不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受到严重制约。

  2007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内蒙古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的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复。根据建议,从2008年开始到2017年,总投入50亿元,以每年50万亩的速度对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经过10年改造,不但90%以上的耕地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高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而且新增了50万亩耕地,同时修建渠系建筑物157795座,衬砌渠道4005公里,修筑主干路、机耕路9807公里,营造防护林1871万株。项目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示范面积9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