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扶贫情况通报 第13期

21.11.2015  19:54

(2015年第13期)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    2015年9月7日

 

按: 通辽市扶贫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调研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扶贫攻坚决策部署,在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出台得益于通辽市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找得准,扶贫重点工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析得透,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举措拿得实,与全市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愿望联系紧密。思路决定出路,《方案》提出的九条措施抓住了精准扶贫的“”,瞄准目标,综合施策,持续发力,纲举目张,必将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预定目标。现将通辽市《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刊发,请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并将本地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上报。

 

 

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精神,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和《2015年扶贫开发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结合全市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排查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顶层设计精确制导,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创新思路举措,精准施策发力,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扶贫政策向南部四旗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断巩固提升科左中旗、库伦旗扶贫成果,推动科左后旗率先实现稳定脱贫,加快开鲁县、扎鲁特旗脱贫步伐,集中解决奈曼旗脱贫问题。真正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整合各类资源,定向“喷灌”、定点“滴灌”,从今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年均扶持1.9万户、7.5万贫困人口,确保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全市20.7万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脱贫致富达小康,提前完成2020年的目标;2018至2020年巩固提高,全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及覆盖面显著提高。

二、主要措施

(一)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制约瓶颈。一是加强公路建设。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到2017年全市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目标。开工建设通辽至京沈客专连接线、通辽至鲁北高速公路和主城区北外环连接线工程,完成霍林郭勒市至兴安盟阿力得尔一级公路、科左中旗舍伯吐至大兴(通赤界)二级公路、霍林郭勒市至锡林郭勒盟巴彦胡硕二级公路改造续建项目。二是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加快节水、退耕、轮牧、还绿步伐,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建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200万亩、达到851万亩。压减机电井8350眼,累计达到3万眼,实现农业节水5.4亿立方米。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项目区抓好水利部定点节水农业改革试点。三是完善电力网络结构。加快电力自营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大用户直供电范围和规模,积极推进北部区域微型电网试点工作。加强农网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农改工程有序、规范实施,把惠民工程办好,让老百姓用上放心电。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脆弱区移民搬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年内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55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00万亩。保护利用好扎鲁特山地草原。建设科尔沁生态科技示范园,促进生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强化大气、水、土壤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减排治污重点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抓好农牧业清洁生产、工业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和法治化。五是狠抓“三滥”治理。成立生态监督执法大队,深入开展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三滥”治理专项行动。禁止随意改变土地性质及用途,宜林地造林不允许以耕代抚,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地不允许间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依法划定禁牧区、轮牧区,严厉打击偷牧、滥牧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采挖野生中草药及地方珍稀树种行为,对于非法收购者依法从严查处。

(二)精准扶贫对象,提升扶贫开发精准度。一是规范建档立卡。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对435个“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村、20.7万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数据准确、管理规范。实行脱贫销号,加强政策衔接,将返贫人口及时列为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二是分类指导,因户施法。依据建档立卡确定的扶贫对象,区分因灾、因学、因病、因生态环境恶劣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立地条件、产业基础和群众需求,统一扶持政策、布局项目、安排资金、规划建设,实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生态环境恶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实施转移搬迁,落实好配套政策,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好社会保障措施,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作用,采取“建设家庭病床”等措施,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三是明确脱贫措施。找准贫困群众最期盼、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制定详细计划、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进度、倒排工期,确保项目资金、帮扶力量和监测评估到村到户。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旗有档案、市有数据库,内容包括结对扶贫、发展产业、加强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十个全覆盖、致贫原因、因贫施策等,防止“大水漫灌”,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效果精准。

四是加大对奈曼旗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奈曼旗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意见》,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向奈曼旗转移,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从2015年开始,年均整合投入各类资金16亿元以上,三年超过50亿元。同时,确保新增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项目资金和市级统筹的扶贫资金(除国家、自治区直接下达项目资金外)1/3投向奈曼旗。3年内奈曼旗每年上划税收中市级留成部分,原则上都集中用于奈曼旗扶贫开发和扶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工程。年均扶持奈曼旗5875户、2.06万人脱贫,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20%以上,确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奈曼旗6.2万贫困人口与全市同步达小康。

(三)精准扶贫项目,稳步推进“三到村三到户”。把工作重点放在确保规划、项目和帮扶干部无缝衔接,确保项目资金精准到位,确保帮扶干部工作措施到位。

一是规划到村到户。435个村级规划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基层组织建设六项任务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到户规划突出增收产业、危土房改造、劳动力素质提升三个重点工作。同时,根据贫困嘎查村立地条件、产业基础和群众需求,统一扶持政策、布局项目、安排资金、规划建设,实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二是项目到村到户。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嘎查村重大事务“532”工作法,由村民代表大会、嘎查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确定扶贫产业项目,把基础相同、条件相近、地缘相接的贫困村组成片区、实施整村推进。年均实施项目435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74个、养殖业项目261个。

三是干部到村到户。落实“一对一、一包一、一管十”包联措施,继续选派2175名干部包村联户,按“三到、三有、一管理”模式考核监控,严格考核管理,及时兑现奖惩,实施动态管理。

四是放大“三到”资金规模。按照《金融支持“三到”扶贫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积极与各旗县市区农行沟通联系,细化各项措施,深入开展金融合作,有效放大“三到村三到户”资金规模,加快项目实施进程。

(四)精准资金投入方式,加大金融扶贫的资金规模。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框架协议、担保补偿贴息管理办法等若干管理机制,打造“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精品工程,按照1:10的放大规模,年均投入担保补偿金5500万元,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5.5亿元。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等市、区自筹担保补偿金,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现全覆盖。

二是广泛开展金融合作。以《金融支持“三到”扶贫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基础,把“三到”专项扶贫资金作为担保补偿金,与农村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包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开展广泛合作,细化各项措施,按5至10倍的投放比例放大“三到村三到户”资金规模,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同时,发挥7个旗县小额信贷公司作用,积极推广3至5户联保的成功模式,年均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亿元。

三是创新特困户扶持方式。采取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担保等方法,扶持最需用钱的特困户。采取借贷农牧户将“四权”使用证抵押到村委会,与村委会签订担保协议等方式,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困户贷款扶持力度。

(五)精准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四点一带”绿色经济产业带建设。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为核心,重点是加快种养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效益型农牧业,突出抓好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质有机农畜产品。坚持农牧结合、为养而种,加快提高玉米向深加工、精加工的转化能力,重点向饲料、原料转化,使农牧业的附加值和效益最大化。扩大青贮、黄贮和苜蓿种植面积,最大限度使粮食和秸秆转化增值,推动农牧民增收。加强农村牧区科技脱贫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工作体系,为农牧民科技脱贫致富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同时,要抓住同河北安国市药材生产加工合作的重要机遇,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2016年在“南部四旗”每个旗县种植药材1万亩,尤其是奈曼旗要率先在中药材种植上实现突破,以“山沙两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药材种植业,集中连片规划建设药材基地,2016年要新增药材种植1.5万亩,达到3万亩,2017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安国市的带动下,在药材收购和营销上建设药材营销网点,进入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药品销售网络,形成“奈曼生长、安国营销”的产业链。

二是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加快“一乡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玉米、肉牛、生猪、禽类、水稻、驴、荞麦、中药材、有机水果、有机蔬菜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四点一带”绿色经济产业带。年均新增科尔沁肉牛5万头、科尔沁肉羊20万只。年均新建高产高效节水面积5万亩、设施农业3000亩,种植红干椒、有机荞麦、圆葱、有机葵花、蓖麻和杂粮杂豆等特色经济作物20万亩。

三是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整合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打造科尔沁牛业、青龙山粉条、博王乳业等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加快加工、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带动贫困嘎查村肉牛、肉羊、中药材、蔬菜、果品等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贫困旗县扶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2017年贫困旗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2014年增长40%。

四是持续发展劳务经济。结合新型农牧民培训计划,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订单、订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免费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3个月左右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对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的示范培训。结合“雨露计划”培训工程,每年培训贫困农牧民3000人。通过培训年均带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输出10万人次,累计增加劳务收入5亿元。

五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佳家花园改造升级,打造通辽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参与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个人在淘宝、京东等知名平台开设网店。优先在贫困旗县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支持清谷新禾、科左中旗成峰牲畜交易市场、泽强药业、大润发等36家传统产业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开展互联网平台建设,进行线上线下同步交易。重点支持和培育草原旭日新农新牧网、可意网、好意买网、奈曼商城网等基础扎实、成长性好县域及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快嘎查村电商服务站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城,促进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促进农牧民增收。

六是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以庭院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和庭院加工业为重点,在4个国贫旗、2个区贫旗县实施庭院经济项目村60个,每村扶持50至100户,户均整合投入资金5万元,加快了贫困农牧民增收步伐。发展庭院特色养殖。对于各户庭院面积较大的嘎查村,发展“小规模大群体”的庭院养殖业;对于各户庭院面积较小的嘎查村,在嘎查村附近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庭院养殖肉驴、肉羊、肉牛、山鸡和生猪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庭院特色种植业。以“山沙两区”为重点,采取立体种植的方式,以种植123苹果、文冠果、沙果等品种为主,在果树行间套种蔬菜、药材、芥菜、大葱等。加快发展城镇周边“菜篮子”工程,培育发展蔬菜种植、花圃、苗圃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农家乐”“牧家乐”“采摘园”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富民项目,年均扶持典型示范嘎查村10个,带动贫困户1000户。

(六)做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统筹整合易地搬迁、移民扩镇、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和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易地搬迁、整村推进,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改善条件等多种方式,加快扶贫搬迁步伐。年均整合各类资金6.3亿元,搬迁转移贫困农牧民9000人。同时,加强集中移入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适当提高易地搬迁贫困户人均补助标准,人均投入移民搬迁资金7万元,到2017年底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七)精准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将扶贫开发工程与“十个全覆盖”项目有机结合,统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精准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产业集群新高地,培育壮大十大支柱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县级工业园区达到6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非公有制经济财政贡献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第三产业拉动就业2万人。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3个100万”人口布局,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年均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亿元,改造贫困群众危房2万户。三是加快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村牧区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改造农村牧区薄弱学校,加强校舍建设,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0%。加强苏木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室业务用房全部达标。四是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将147个“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村列为764个“十个全覆盖”建设村,加快推进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牧户”进程。

(八)精准扶贫效果,强化考核落实。一是健全精准评估机制。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重点考核减贫人口数量、贫困群众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状况等情况,对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定减贫验收办法,明确贫困户脱贫验收标准、贫困村减贫标准以及验收程序、验收主体;实行由户到嘎查村、由嘎查村到苏木镇、由苏木镇到旗县的脱贫成效评估机制,公开考核和验收结果,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二是精准考核机制。确立精准的考核机制,实施“台账式”信息化管理,将精准扶贫纳入实绩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监控,实行扶贫攻坚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逢提必下”制度,对帮扶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挥苏木镇、嘎查村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村级组织阵地,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把政治素质好、服务群众有热情、致富带头能力强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大学生村官,着力打造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服务,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四是健全督促检查抓落实责任制。制定精准扶贫检查办法和工作台账,盯紧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挂图作战、跟踪督查,动态掌握、脱贫销号,真正做到精准施策、定点清除,确保按时序、高质量地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任务。

(九)精准因村派人帮扶机制,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完善定点包联工作机制。紧紧围绕10.17全国社会扶贫日,充分发挥省级领导干部联系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省级领导和厅级领导定点包联工作联席会制度,积极协调国家机关、省级领导和厅级领导开展好定点包联工作。市、旗要主动汇报工作,及时沟通联系,为省级领导同志开展联系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联系工作的重大意义、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大力推广贫困旗县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不断把联系工作引向深入。二是深化干部包村联户责任制。结合《通辽市2014至2017年干部下基层扶贫增收活动实施方案》,采取“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联户、项目捆绑”的方式,选派市、旗县、苏木镇包联干部2175人,包联435个“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村,实现贫困嘎查、贫困户包扶工作全覆盖。通过瞄靶子、梳辨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等方法步骤,建立精准识别、分类、驻村、规划、帮扶、配置、引领联动的工作机制,为贫困嘎查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重点做好扶贫项目实施、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指导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三是积极开展教育、文化和科技扶贫。 建立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完备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对贫困家庭子女考入普通高校学生发放一次性补助金;落实贫困家庭中职免学费及助学金政策;开展“新型农牧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实用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返贫户科技文化素质和自力更生内在动力。四是加强智力帮扶。积极选派农牧业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服务,坚持把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建立选派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嘎查村对口帮扶的常态化机制。五是加大卫生医疗救助。扩大医疗救助病种范围,降低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标准,资助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参加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简化医疗救助审核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间,改进医疗救助方式,实行一次性救助和分期救助。有关部门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对象,要做到“应救尽救”。六是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制定《关于选派机关干部到嘎查村任第一书记的实施方案》,按照因村派人的原则,选派政治素质好、有较强工作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机关优秀干部、后备干部,事业单位优秀人员435人到贫困嘎查村担任“第一书记”,做到贫困嘎查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着力打造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选派660余名企业家任名誉村主任,开展村企共建,并积极倡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参与扶贫开发,逐步实现大扶贫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