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产业扶贫4年近4万贫困户稳定脱贫

09.03.2018  15:11

            武川县根据实际出台了《武川县建设食用菌大县实施意见》,确立了把武川县建成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的宏伟目标,把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县“六大支柱产业”之首,以耗赖山乡为中心,以上秃亥乡、哈乐镇、可镇等乡镇为辐射的发展格局,打造了耗赖山乡圪顶盖村、耗赖山村、不浪梁村、大豆铺村,哈乐镇白沙泉村、八股地村、德胜营村,上秃亥乡蒙独脑包村、三间房村等设施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基地为当地提供了劳动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2320人进企务工,人均增加劳务收入3.5万元。 
            清水河县采取扶贫资金调剂扩面、先建后补和托养保底分红等措施,积极开展菜单式、托养式、领养式扶贫,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成功打造了老牛湾、老牛坡、贾浪沟村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旅游村,辐射带动340户896人脱贫致富。通过举办两届年货节,有力扩大和提升了清水河县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引进网络电商平台,吸纳贫困户在家开网店销售农产品,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 
            和林县相继研究出台了《盘活贫困户土地资源分配实施方案》、《龙头企业带动生猪养殖产业化扶贫实施方案》等产业扶贫方案。通过整合扶贫专项资金投入龙头企业进行资产收益、土地承包租赁、种猪代养、企业+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式,使贫困农民获得稳定的资产收益。其中:向正大集团投入财政资金1100万元,采取贫困户与企业进行种猪代养的方式,增加贫困户的收益,每个贫困户每年可获得稳定收益1600元,目前已为1423户2348人发放收益资金227.68万元。 
            托克托县抓住产业扶贫关键着力点,培育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激发自身脱贫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懒汉心态。新营子镇小口子村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新型经营,初步形成了粉条加工、苗木种植、日化用品加工、调味品加工、环保型煤加工、养殖业、经济林果业七个特色产业,同时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推动农特产品进城,全村20户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郝家窑村葡萄基地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则以“合作社+社员+农户”的形式,利用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建设,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葡萄种植和蔬菜种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2014-2017年我市大力推进“整村推进”、“三到村三到户”、“四到村四到户”项目,以连片开发、互助金、“一村一品”等产业扶贫形成联动模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56亿元,对267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和周边贫困人口进行产业化扶持,全面开展“菜单式”产业扶贫,形成了政府备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的模式。通过建立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牲畜托养、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以及激活山水林田湖等沉睡资产等方式,4年来通过产业到户脱贫38235人。
            群众要脱贫,产业是支撑,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完全一句空话。我市紧紧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增收”这一目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遵循全市产业发展定位,综合各旗县区立地条件、产业基础、传统优势、特色资源等,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食用菌、马铃薯、设施农业、小杂粮、紫花苜蓿、甜玉米、草产业、扶贫林果基地以及奶牛、肉羊、肉牛、肉驴、生猪养殖等主导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叠加,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使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 
            瞄准贫困人口产业发展需求,加大金融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加强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放大资金规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两免两直”放贷措施,即免担保、免利息贷款,对户数较少、居住偏远的贫困户,实施“贷款直通车”和开设“绿色通道”直接放贷,送贷款到村到户,变审查、审批为“一站式”服务,对有意愿贷款的贫困户做到金融扶贫贷款全覆盖。2013年以来,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开展金融扶贫试点工作,每年分别投入1000万元,累计投入1亿元。几年来,全市金融扶贫贷款累计投放贷款5.4亿元,覆盖边缘农户1132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3214户,用于“种、养、加”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