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春天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周年见闻

01.04.2016  16:18

   本网讯(通讯员王宇新)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收锯挂斧,林区木材生产停下来了吗?停伐给林区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停伐一周年之际,记者踏上这片热土,寻找答案。

   轰鸣的伐木油锯声,悠长的伐木号子声,运材车的鸣笛声……已经彻底听不见,林区木材生产真正“停下来”了

空荡的贮木场

植树造林

  北国3月,万物复苏,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林区的最后一根兴安落叶松伐根仍停留在原地,一条条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祝愿的哈达随风起舞。这里曾是林区举行停伐仪式的现场,如今这里成为了旅游胜地。

  站在“停伐”纪念牌前,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副主任李成志不禁感慨:“停伐后,林场134名职工全部从木材生产岗位上撤了下来,工作重点转变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虽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我们传承着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大兴安岭人精神没有变,全力以赴保生态,为推进林区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里河林业局西尼气林场,鄂温克语为“有柳树的地方”。64年前,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声“顺山倒”号子响起的地方,林区第一代开发建设者们在这里起步,开始为国家贡献亿万栋梁之材。停伐后,这个林场的195名木材生产一线职工也同林区所有直接从事木材生产的职工一样,由“砍树人”变为“看树人”“护林人”。

  往年的这个时候,各个木材生产工队正忙着从山上撤点,结束冬季生产作业。如今,撤点下山这个生产环节已经彻底消失,再也听不到山上轰鸣的油锯声、人头攒动劳动的号子声、运材车辆的鸣笛声。根河林业局好里堡林场204工队原是主伐工队,队长李国栋告诉记者:“1994年我参加工作就在生产工队,从1998年开始担任工队长,每年工队采伐木材都在1万立方米以上。停伐后,工队30多人都转到了管护、森林防火岗位,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第一次冬天没有上山采伐,这20年来,我亲身感受到山上可采资源越来越少,采伐的难度越来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往年此时,林区各贮木场卸、造、选、归、装各道生产工序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商品材生产。而今,装车的场面已经不见,造材台前一个工人都没有,昔日数十个堆积如山的楞垛最多的也仅剩10余个,各个场院都十分空旷。在伊图里河林业局贮木场,场区内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只在场区一角有几个楞垛。伊图里河林业局贮木场主任王荣耕介绍说,林业局原有6个同样规模的贮木场,曾创造“日产万米”记录的林业局停伐前仅剩两个贮木场,生产2万多立方米商品材,现在仅有的一个局址贮木场场院里还剩1000余立方米木材没销售出去。

  采访中记者发现,林区职工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实现了“从开发利用转为全面保护”。停伐一年来,林区各地职工群众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步骤和重大意义。森工集团(林管局)梳理出涉及改革发展方面16条共性问题和74条个性问题,征集到各类建议200余条,对林场、工队所有机械设备进行了封存,各采伐作业点全部下山。停伐一年,由于措施得力,政策宣传到位,职工群众思想稳定,全力支持改革,有效维护了林区社会稳定。

  停伐后,要确保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林业局分别细化了各级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工作责任书和考核办法,把森林采伐限额、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增长、无重大资源林政案件等指标纳入责任书考核体系,签订三级责任书。通过建立一整套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责任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把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全部落实到位,形成管理责任网络全覆盖、无死角,责任落实率达到100%。

  停伐一年,林区生态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2015年,活立木总蓄积达到8.6亿立方米,比2014年增长1900多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