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综述

23.09.2015  11:06

  原标题:全力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综述

  全力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综述

  新华社记者陈磊、吴献、张丽娜

  9月的内蒙古大地秋色绚烂、风景如画。

  走进乡村牧野,随处可见规划整齐的村落,建饰一新的砖房,宽敞整洁的庭院,精致实用的文化广场,宽阔平坦的水泥油路;田畴里、房舍前,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心里话,映衬着一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这幅温馨怡人的画卷浓笔重彩地记录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塞外农村牧区带来的巨变。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赛沁塔拉嘎查村民在村民文化活动室内学习刺绣(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邵琨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首个省级自治区。在党和国家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内蒙古目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2017年,这个“模范自治区”将迎来建区70年盛大庆典。

  尽管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越来越多的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内蒙古地广人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

  截至2013年底,这里还有8868个嘎查村(行政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有180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饮水不安全,有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房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立足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事业保障“十个全覆盖”,以此促进并实现农村牧区面貌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之前有根本改观。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对农村牧区投入规模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这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工程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充分考虑了需求和可能,是我们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

  这项民生工程迅速汇聚起各级领导干部为民谋事干事、农民牧民建设新生活的智慧和极大热情,从农村到牧区、从村屯到嘎查,内蒙古拉开了一场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的大会战。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主任于清理介绍,截至目前,全区有9388个嘎查村开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共完成投资561.04亿元,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嘎查变成了美观大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农牧民住上了崭新的砖瓦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他们文化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了电,电视频道多,校舍更安全,购物家门前、小病不出村、老年有保险,美丽、生机盎然的塞外乡村牧区,到处洋溢着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激情与活力。

赤峰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村民在村文化活动室内唱地方戏曲(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邵琨摄

   处处展新颜百姓乐开怀

  “村里建了休闲广场,咱庄户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唱歌跳舞了!”“家家户户都修了漂亮的院墙,房顶的瓦也都换了!”“路好走了,下雨天出门不用穿水靴子了!”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盟市的上百个村庄嘎查,看到老乡住上了新砖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安全水,领上了养老金,他们看病有村里的卫生室,学习有文化室,跳舞有广场……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实现了大变样、大改善,幸福生活像春风甘霖沐浴千家万户,朴实的百姓也纷纷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点赞”。

  武德新老人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的牧民,住了30余年的土坯房因为年久失修,早已破旧不堪。2014年,旗里实施“十个全覆盖”,在危旧房改造工程中为他家新建了房屋,共花费6万元,他自己只掏了1万元,其余的都是项目补助。

  正镶白旗荣耀村村民王业拦住来村里检查工作的自治区观摩检查组的同志,举起右手连喊三声:“共产党万岁!”他说,“我今年68岁了,党和政府把村子建得这么好,干部们把村里整治得这么好,我这心里头高兴啊!”

  内蒙古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性大,农区、牧区、垦区、沙区条件各不相同。自治区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在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如呼和浩特将全市965个行政村划分为城市融入型、城镇带动型和生态转移型,分步分类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鄂尔多斯、包头市结合农村牧区发展规划,对距离城镇、工业园区较近的嘎查村,整体纳入小城镇规划,推动村庄向小城镇聚集。对人口居住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城镇、中心村转移。

  牧区牧民居住分散,按照在农区实施的覆盖办法就不大容易行得通。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张院忠说,当地按照单户散居生态家庭牧场、浩特聚居联户经营、原址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移民新村特色产业、城镇聚居多种经营等5种模式分类推进。对生态脆弱、草场退化严重、不适宜居住地区的牧户,集中搬迁安置到配套水平较高的嘎查村,在新嘎查村配套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实现“生活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态环境好转”有机统一。

  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乌兰察布市,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揽,突出特色分类推进。如兴和县鄂尔栋镇的十一号村在村容村貌整治中,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石料和传统工匠技艺,村民就地取材,既节约了资金,又保持了村落原有的特色风貌。

  “没有产业做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一次性的盆景。”赤峰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李文钧说,赤峰市在实施“十个全覆盖”中,让美与富齐步走,依托“十个全覆盖”对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的提高,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把2089个行政嘎查村和76个国营农牧场划分为乡村旅游带动型、生态建设带动型、现代农牧业带动型等9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实施分类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