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境信息化追求最大资源化 满足更多需求 提供更多服务

23.12.2014  13:01

 

图为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综合办公平台市域审批项目统计图。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徐丽莉  

  “APEC会议保障期间,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和各区县环境保护局全面开展了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工作任务加重,数据处理量骤增,而环境保障服务工作的顺利推动都依赖于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运维的环境数据中心及相关业务系统提供的支撑服务。”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主任陈海宁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环境数据中心不仅是在“特殊时期”发挥作用,而且已经在行政审批、环境监管、业务处理等各个环境管理环节发挥着支撑作用。

   角色转变  

     从“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  

  北京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由于应用系统是在不同的时期逐步建设完成的,导致信息化的资产比较分散,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集合程度差,形成了数据孤岛。而推动数据共享的前提是数据的整合,因此数据中心建设迫在眉睫,目标是形成北京市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从而逐步形成北京市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为此,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从2012年开始着手建设环境数据中心,并于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各个业务处室主要的业务数据已经进入环境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大大方便了环保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原先环境监察人员进行污染源监管,需要查阅大量纸质资料,手工记录现场情况,现在只要通过监控终端或移动客户端,就可以对污染源相关数据进行查阅和记录,环境监管省时省力。”陈海宁说。

  “然而,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我们发现资源池的这些数据不能很好地满足各业务部门的需求,没有达到建设的初衷。”陈海宁说,数据整合度低、综合利用率差成为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面临的一道坎。

  自此,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开始思考自身定位。信息中心不仅仅是发挥集纳数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业务处室的要求整合和加工数据,从而满足各业务处室对数据的需求,增强数据中心的实用性和使用率。

  “原来数据中心就像是我们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是我们按自己的理解给观众提供产品,但是发现产品受欢迎程度不高后,信息中心开始转变思维,从原来的‘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现在的做法是我们准备了很多戏本,观众想看什么戏就可以直接点戏,我们组织编排,提供菜单式服务,使数据中心能够满足业务处室的各项需求,真正发挥数据中心的作用。”陈海宁形象地比喻道。

   数据共享  

     对外靠机制 对内靠制度  

  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北京市环保局业务处室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平台和技术保障,但是数据共享长效机制的确立还需要制度保障,为此,今年3月,《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数据共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共享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对于共享数据的有效性,《共享管理办法》规定各部门要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有效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可用和及时更新,还需要提供数据说明和共享范围,由信息中心协助汇集至环境数据中心。

  《共享管理办法》还对共享的数据范围进行了规定,对于其他政府部门发布的共享数据和各部门在环境保护业务工作中获取或产生的具有共性及相对静态特性的基础数据,可以共享,信息中心负责提供服务。而对于各部门具有业务特征及相对动态特性的结果数据提供有限共享。对于指定业务成果数据无共享权限的部门,需要通过信息中心向数据获取或产生部门提出共享申请,获得同意后,由信息中心负责提供共享服务。

  “制度规范了各业务部门的职责,确定了信息中心统筹的地位,保障了共享机制的长效实施,将数据共享作为机制长期确立下来,为未来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开展的基础。”陈海宁说。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环保局的相关数据不仅实现了对内共享,还实现了跨部门的共享,与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质监局进行数据共享。通过与工商库和法人库进行共享,可以实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污染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污染源从产生到许可、日常管理再到注销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在全过程管理中,将污染源从建设项目审批、排污申报,到排污收费、环境统计、监督性监测、日常监察、执法处罚,应急管理等进行串联。目前,通过与工商局共享,可以将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串联起来。”陈海宁说。

  据了解,跨部门之所以实现共享,首先得益于北京市建立了共享平台,规定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共享,这种机制保证了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其次,双方能够实现真正的互通还得益于双方的需求,比如环保部门可以与工商部门共享企业处罚和环评信息,工商部门可以与环保部门共享企业法人信息。

   应用集成  

     单点登录,办公平台全覆盖  

  在加强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的同时,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也不断加强综合办公平台的建设。在各业务系统没有集成之前,比如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发布系统、环境监察内部管理系统、机动车尾气检测系统、辐射环境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等,每个系统都有一套数据体系和登陆密码,由不同业务处室管辖,而随着环境资源中心的建设和共享制度的出台,目前,这些应用系统都被集成到综合办公平台,实现了单点登录。

  “综合办公平台集成了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用户达到千人以上,基本上覆盖了环保局主要的业务,已经成为北京市环保系统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综合性门户,无论日常办公还是业务开展都离不开综合办公平台。”陈海宁说。

  “以往我们每次发文都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只需要打开行政办公工具中的公文流转选项,一点鼠标,所有的收文部门都可以收到。”北京市环保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另一名来自大气环境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补充道:“以前我们要记好多密码,现在只需记住一个,就可以开展所有的业务。

  综合办公平台作为“老资格”的应用,其管理经验被很多部门甚至其他地区所学习和效仿,这都得益于早在2010年出台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综合办公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综合办公平台管理办法》),对频道及栏目设置、信息发布与更新、用户管理、应用系统集成、安全保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虽然《综合办公平台管理办法》出台比较早,但记者发现其中有很多前瞻性的内容,例如已对未来新建的业务系统有所要求,新筹建的业务应用系统要与综合平台集成,以实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集成接口开发应遵循《北京市环保局综合办公平台系统接口规范》等,为之后的信息化建设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制度建设  

     从办公流程到运维规范全过程约束  

  记者注意到,北京市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针对数据共享和综合办公应用平台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而且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移动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都有完整成熟的管理办法。“制度化的管理是北京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秘诀。”陈海宁告诉记者。

  据陈海宁介绍,2014是制度化建设的“大年”,仅今年就出台了8项管理办法,从日常的办公流程到具体系统的运维规范都有了详尽的规定。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新出台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项目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规定由信息中心负责统筹全局信息化软硬件建设项目,规范了信息化项目的业务流程,对项目的申请立项、建设、验收以及变更都做了规定。“《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实施结束了信息化项目一盘散沙的局面,以往各个业务处室分别建立系统,现在系统必须要从环境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和规划出发。”陈海宁说。

  作为北京市环保局对外的窗口,北京市环保局政务网站曾在环保政务系统的网站评选中名列前茅。登陆北京市环保局网站,记者可以看到最新的工作动态、各地的空气质量、环境处罚信息、通告、网上办事大厅等。记者注意到政民互动的版块,点开后,可以看到北京市环保局每7天就会集中回复一次市民投诉。

  北京市环保局政务网规范流畅的运行离不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政务网站管理办法》,新完善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政务网站管理办法》对各部门的职责、信息公开、栏目的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增加了宣传互动的要求”,陈海宁说。

  记者了解到,新增加的宣传互动版块开始重视公众的力量,加强了与公众的互动,比如其中规定环保各部门应通过网站民意征集栏目,针对环保工作重点和公众关注热点开展与公众的互动,并负责汇总征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答复。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