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文并用展现首府城市文化魅力

06.04.2016  10:55

  在大召前街,来自山西的游客苗宏宇正在和小伙伴们高兴地拍照,她告诉记者:“这条街很漂亮,到处可以看到蒙古族的特色,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蒙古族的服饰、工艺品之外,用蒙古族文字书写的招牌更吸引我,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

  这是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市区“四横四纵”蒙汉文牌匾示范街,所带来良好效果的一个有力证明。近年来,我市通过突出打造具有蒙古族元素的成吉思汗蒙元文化一条街、伊斯兰风情通道街,大召宗教文化块区、大盛魁和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为其他街道牌匾制作提供了参考样板,以点带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将民族和宗教等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蒙汉文牌匾,充分展现首府魅力和城市文化。

  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工作,是蒙古语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平等、语言平等政策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首府高度重视蒙古语言文字工作,通过科学谋划、扎实开展、树立典型、创新管理等手段,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语言文字的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监督和管理,使全市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实现良好发展态势。由于呼和浩特市蒙汉文并用依法治理效果明显,先后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法制工作先进集体”,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据了解,早在2002年3月,呼和浩特市率先在全区颁布实施《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立法工作及其他盟市依法开展蒙古语文工作开创立法先河。2014年4月呼和浩特市印发了《呼和浩特市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专项整治工作考评办公室。如今,蒙汉文牌匾管理已被纳入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管。

  宽敞的街巷,两排崭新的路灯沿路一字排开,灯杆上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的民族团结标语格外醒目,“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根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沿街的墙上、村头崭新的大戏台上、村委会院子里的标语墙上,随处可以看见蒙汉两文的“身影”。首府把旗县的乡镇、自然村小街巷的牌匾整治列入全市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在卫生所、商店、乡村办公地点等场所挂牌时提前介入,严格审核,确保蒙汉文牌匾的并用和合格。

  “最近我想给自己的店面换一块同时标注蒙汉双语的牌匾,怎么办?”在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汉语说得不是很好的蒙古族姑娘朝鲁门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很快办完了手续。“一进门我就看到大厅总服务台上摆放着一块蓝色的标牌,上面用蒙语、汉语标注‘蒙汉双语岗’字样,还有两位身着蒙古族服装的工作人员用蒙语为我解释了申请蒙语牌匾的相关政策,并指导我填写了相关资料,我感觉心里踏实多了。”朝鲁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如今,呼和浩特市各服务窗口单位实现蒙汉文并用,全市九个旗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全部配备了民族语言引导员,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便民咨询服务。这只是呼和浩特市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的一部分。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塔沙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来,首府通过召开牌匾制作企业座谈会、发放宣传单和宣传册、举办蒙古语文翻译、牌匾制作企业培训班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语文政策和地方性法规。招录蒙汉文翻译工作人员,积极联系蒙汉文翻译专家、教授组成翻译团队,编印了《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用文汉蒙对照词汇》,大力推进了我市蒙汉文牌匾整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使首府蒙汉社会用文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 魏佩 ]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
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富同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作为我国新华网